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013地理科学学院 > 正文

2017湖南师范大学考研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考试大纲

作者:鸿知湖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hunnuyan.com 浏览:428 次 发布时间:2021/1/26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湖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602]               考试科目名称:高等数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分值比重为:

函数与极限 15%

一元函数的微积分   40

多元函数微积分      25

无穷级数    10

常微分方程    10

4)题型结构

a: 计算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

b: 应用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c: 证明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高等数学

1、函数与极限

考试内容

(1)函数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

(2)极限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3)连续

函数连续的概念;左连续与右连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定理,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考试要求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2、一元函数的微积分

考试内容

(1)导数与微分

导数和微分的定义,左导数与右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可微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和微分的基本公式;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3)不定积分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定积分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变上限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函数可导性、可微性、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会求反函数、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理解并会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熟练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会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求函数的极值与最大、最小值的方法,并会求解简单的应用问题;会判断平面曲线的凹凸性,会求平面曲线的拐点;会求平面曲线的水平、铅直渐近线。

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广义积分。

3、多元函数微积分

考试内容

(1)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偏导数和全微分,二元函数可微性、偏导数存在性、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二元函数的极值。

(2)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二重积分的计算。

考试要求

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了解多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会求解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会交换积分次序。

4、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考试要求

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exsinxcosxln(1+x)(1+x)n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为幂级数。

5、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考试要求

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微分方程;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三、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32]考试科目名称:人文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人文地理学原理约40

(二)人文地理学基础知识约50

(三)人文地理学重大问题分析论述约60

4)题型结构

(一)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

(二)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三)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掌握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2)了解古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掌握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熟练掌握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掌握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熟练掌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3)了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①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网络型、社会体系与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②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了解文化景观

2.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基本理论

1)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2)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等)

3.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1)掌握经验主义方法论

2)了解实证主义方法论

3)了解人本主义方法论

4)了解结构主义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掌握调查研究方法、科技文献资料法、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①主要数学模型(了解统计分析模型、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

②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掌握包括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类型分析、网络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仿真研究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①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②了解时间地理学方法

③了解社会生态学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①了解系统分析方法评价

②掌握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人口与发展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①了解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②了解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③了解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④掌握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①人口转变理论(兰迪、诺特斯坦、寇尔、布莱克等的理论)

②熟练掌握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③掌握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的人口转变模式

3)人口与发展

①了解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②掌握人口与经济发展

③熟练掌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2.人口分布与迁移

1)人口分布

①了解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分布指标、人口密度等

②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③了解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

①掌握人口迁移概述

②了解人口迁移的形式——空间形式、时间形式

③掌握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④了解人口迁移的机制

3.人种

1)人种的划分(掌握划分的标志、世界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等概念)

2)人种与地理环境(了解人种起源与地理环境、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3)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4.民族

1)掌握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2)了解世界民族的分布

3)掌握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4)了解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5.民俗与流行文化

1)掌握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2)了解民俗与环境

3)了解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农业的起源

1)了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

2)了解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1)了解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2)掌握传统农业——本质特征、形成、类型等

3)了解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类型特征等

3.掌握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1)粮食生产布局(掌握小麦、水稻、玉米的布局)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了解棉花、糖类和饮料的布局)

3)畜牧业生产布局

5.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1)农业景观

2)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工业的出现与初期发展

1)了解科学前提与基础

2)了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3)了解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2.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1)了解工业生产的扩散

2)掌握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3.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1)了解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2)了解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3)了解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第四、第五产业的概念)

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1)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2)掌握工业区位论理论

3)了解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5.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掌握当前的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2)掌握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城市与乡村

1)了解城市与集镇的概念与类型

2)起源与发展——西方与中国城市的发展、集镇与村落的类型

2)掌握划分城镇的标准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城市化的进程(掌握内部市区、外围市区、郊区的城市化以及逆城市化等观念)

3)城市化的机制(掌握原生动力、直接动力、后续动力、内生决定性力量以及人口与城市政策等机制)

4)当代城市化特征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2)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3.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1)了解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以及三力相互循环作用;同心圆、扇形、多核模型等)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与感知

1)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掌握城市体系概念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2)了解城市的景观与感知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了解语言的产生

2)掌握语言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

3)了解语言的发展(包括英语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及方言分类等)

2.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1)了解世界语言谱系

2)熟练掌握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3.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1)掌握语言传播特性

2)了解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3)掌握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4.语言景观

1)了解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2)了解地名景观

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

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1)掌握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2)了解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3)了解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

4)熟练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特征

2.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1)了解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宗教主要的传播形式

2)掌握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3)了解宗教组织

4)掌握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3.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1)了解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3)了解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宗教景观

1)了解基督教堂特征

2)了解伊斯兰清真寺特征

3)了解佛教寺庙特征

 

第十章旅游地理

1.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1)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2)了解大众旅游的发展

2.旅游的区域特征

1)掌握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概念

2)掌握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

3.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1)掌握文化的概念与旅游地文化

2)熟练掌握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3)熟练掌握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4.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

1)掌握世界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世界主要旅游地国家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掌握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2)了解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3)了解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4)掌握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第十一章政治地理

1.政治与政治地理

1)掌握政治地理现象

2)掌握政治地理单元

3)了解政治地理结构

4)了解政治地理过程

2.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熟练掌握国家的基本特征

2)掌握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了解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4)了解边界与边疆

3.国家权力

1)熟练掌握国家权力要素

2)掌握国家实力分析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2)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第十二章行为地理

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1)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的概念

2)掌握地理物象的概念及其规律

3)了解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

2.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1)了解行为空间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了解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了解行为矩阵模型特征

2)了解报偿矩阵模型特征

3)掌握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及其特征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掌握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及其所引发的问题

2)了解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1)了解政治地理新现实

2)了解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

3)了解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3.全球化与本土化

1)了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2)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3)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考试要求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与理解程度、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各种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人文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在分析较为简单的人文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熟练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进行有关推理与综合,以及分析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参考书目

教材: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参考书目:金其铭等编著,《人文地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董明辉等主编,《人文地理学》,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

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HJ.德伯里,王民等译,《人文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733              考试科目名称:土地资源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绪论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的研究对象: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考试要求

1)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2)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任务,掌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的框架。

3)了解土地资源学的思维特点,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4)了解国内外土地资源学发展的历史及特点,把握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影响土地资源的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含义,了解主要气候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理。

2)了解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掌握地质条件对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3)了解地表水、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含义,理解水文及地球化学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4)了解土壤剖面与土壤的理化性状,掌握土壤肥力与土壤适宜性的概念,掌握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

5)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掌握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

6)了解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掌握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和土地经济生产力。

3、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考试内容

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概述;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理解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2)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国外和中国的土地分类系统。

3)掌握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理解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理解土地类型的演替。

4掌握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理解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了解国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掌握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4、土地资源调查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

考试要求

1)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及基本内容,掌握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2)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常规方法和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的方法。

3)了解土地资源调查制图的方法,掌握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理解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特征、组成和建立。

5、土地资源评价

考试内容

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特点和目的,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2)了解土地基本程序和土地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3)掌握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掌握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掌握土宜的概念,了解了解土宜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4)掌握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概念,了解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有关模型。

5)掌握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理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有关内容,了解土地资源核算。

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考试内容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概念,掌握影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决定因素,了解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的方法。

2)了解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的方法,掌握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等概念。

3)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区域情况。

4)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特征,了解我国粮食安全度现状及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掌握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

7、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考试内容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了解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

2)掌握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内涵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基本原则,掌握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征,了解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方法。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原则和编制程序,理解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性质、任务和主要类型,了解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类型和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4)掌握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了解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和我国可持续土地利用监测的系统框架。

8、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考试内容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功能,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的内容,掌握土地生态设计的内涵、原则和具体方法。

2)掌握土地退化的概念与类型,了解土地退化防治的措施。

3)理解基本农田保护的内涵和战略意义,掌握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步骤,理解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质量管理。

4)掌握土地整理的概念、现实意义、主要任务和内容,理解土地整理规划的工作程序,理解土地储备的概念和现阶段我国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

5)掌握土地复垦的概念、对象和标准,了解土地复垦技术体系。

9、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考试内容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形式和原则;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开发的概念、基本过程、原则和一般模式。

2)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类型、方式和基本原则。

3)了解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了解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任务、原则、内容、成果以及实施规划的措施。

10、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考试内容

中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分述;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战略。

考试要求

1)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区域特征和中国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2)理解中国农用地主要地类、建设用地主要地类的概念、分布与特点,了解中国未利用地的概念、分布与特点。

3)理解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原则、主要依据、划分与命名、分区系统,掌握各主要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及开发途径。

4)掌握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和西部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11、中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和体系建设

考试内容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体系建设。

考试要求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宏观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2、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考试内容

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世界土地资源问题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共同对策。

考试要求

1)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现状,了解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带来的问题,理解世界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主要方面。

3)掌握世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共同对策。

三、参考书目

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第5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0]考试科目名称:自然地理学

一、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参考书目部分80%科普阅读部分20%

:科普阅读部分主要是上中国知网、科学网了解地貌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知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b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c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d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左右,共5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自然地理学概述

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学概念自然地理学分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方法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地理学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3)理解自然地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4)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

2、地球

考试内容

宇宙的成因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起源及其运动地球的层圈结果及其特征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考试要求

1)了解宇宙成因相关学说

2)理解太阳对地球的作用

3)理解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

4)掌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5)掌握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6)掌握地球的层圈结构及其特征

7)掌握地球表层系统及其特征

8)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3、地壳

考试内容

地壳中的元素、矿物组成特征地壳中的岩石及沉积岩特征岩浆岩、变质岩及其特征地壳运动概念地壳运动形式地质构造概念地质构造表现褶皱概念褶曲要素褶皱构造认识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火山与地震概念

考试要求

1)理解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2)理解地壳中的岩石及沉积岩特征

3)理解岩浆岩、变质岩及其特征

4)理解地壳运动概念及形式

5)理解地质构造概念及表现

6)理解褶皱概念和褶曲要素

7)理解节理和断层概念、断层几何要素、断层分类

8)理解火山与地震概念

4、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大气的物质组成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辐射平衡气温的形成大气湿度、蒸发、凝结大气降水大气环流概念热力环流概念三圈环流概念季风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天气和气候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常见气候系统一些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型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考试要求

1)掌握大气的物质组成及一些组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溶胶、水汽、二氧化、臭氧等对气温的影响

2)理解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大气辐射平衡概念及其意义

4)理解降水概念、降水形成的条件

5)掌握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等概念

6)分析并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7)掌握天气和气候概念

8)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一些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影响

9)结合谚语,分析一些天气现象

10)结合实例分析地形条件以及不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11)分析一些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12)掌握气候带分布规律

13)分析气候变化原因

14)分析全球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5、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概念洋流概念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及其保护水系、流域概念水系分类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承压水和潜水概念地下水的保护冰川的地理意义

考试要求

1)理解水循环、水量平衡概念以及意义

2)理解洋流概念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理解海平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理解海洋资源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

5)理解水系与流域概念

6)理解河流分类

7)掌握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8)理解承压水和潜水概念

9)理解地下水保护意义以及重要性

10)理解冰川的地理意义

6、地貌

考试内容

地貌的成因机制地貌的类型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分类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及其形成机制冰川地貌概念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黄土地貌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概念风化壳概念风蚀地貌概念黄土概念黄土地貌概念雅丹地貌概念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考试要求

1)理解地貌形成机制

2)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分类、意义

3)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掌握喀斯特地貌概念以及形成机制

5)掌握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6)掌握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7)掌握风化壳概念以及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8)理解风蚀作用与风积作用发生的条件

9)掌握风蚀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0)掌握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11)掌握荒漠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2)掌握黄土的成因及其分布

13)掌握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

14)分析黄土中古土壤在研究古气候(地层)学上的指示意义

15)分析为何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7、土壤圈

考试内容

土壤的肥力、形态、物质组成土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作用土壤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道库哈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分类及类型常见土壤形成过程土壤诊断特性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土壤资源的概念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考试要求

1)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形态概念以及土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2)掌握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理解道库哈耶夫成土因素学说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4)了解土壤分类系统

5)掌握常见土壤形成过程

6)理解土壤诊断特性

7)理解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肥力意义

8)掌握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掌握土壤分布规律以及地理意义

9)掌握土壤资源概念

8、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考试内容

生态因子概念生境概念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生物链林德曼定律生态系统组成及其作用生态系统类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生态效率、净生产力概念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考试要求

1)理解生态因子、生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链概念

2)理解林德曼定律

3)掌握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4)掌握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5)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

7)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意义

8)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9)掌握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异规律

10)理解景观、景观生态学概念

11)净生产力、生态效率概念

9、综合部分

考试内容

前面1-8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各圈层之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冰冻圈)的相互作用、物质循环(水分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大循环等)

考试要求

1)要求学生对前面1-8部分所学内容能够综合运用,能够掌握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

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和分析物质循环

10、科普阅读部分

考试内容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和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两个网站有关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

2)能对有关实例(如具体事例、数据、图表等素材)进行适度分要并能正确地运用

3)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对野外实际地貌现象能正确分析和识别

4)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一些研究进展

三、参考书目与网址

教材: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主要参考书: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潘树荣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

2)综合应用部分4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b: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

c: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考试内容

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

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

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

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掌握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

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考试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区域经济

发展的过程机制、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

考试要求

1、掌握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掌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掌握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

4、了解从企业家眼中和政府角度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优化

考试内容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建设、投入产出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掌握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理解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了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理解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掌握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掌握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考试内容

经济地域运动论、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区划论、产业布局论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理解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掌握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理解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掌握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3、掌握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

4、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理解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分工与合作

考试内容

区域差异论、区域分工论、区域协调发展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差异的概念、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掌握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掌握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了解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理解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掌握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理解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掌握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理解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掌握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形式;掌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七)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

考试要求

1、掌握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坎南、威克塞尔和索维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掌握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3、理解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掌握三项基本国策与三大发展战略;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开发战略;掌握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解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掌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域功能。

2、掌握解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理解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与演化;理解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总部经济理论。

4、理解中心地理论、城市带理论与点轴开发及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城市空间体系理论。

5、掌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意义、目标、对策。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掌握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理解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

3、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区域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

考试内容

区域系统分析原理、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系统分析的一般原理,理解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了解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和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三、参考书目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3]               考试科目名称:基础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结构

(一)水土保持原理部分 60%       

(二)水土保持技术部分 20%

(三)水土保持规划部分 20%   

4) 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b: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

c: 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

d: 综合分析题,1小题,3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水土保持原理

1、水文学

考试内容

    1.1 水循环与水循平衡的概念与过程

1.2 水文要素及其过程机理

1.3 流域产流与汇流特征与规律

1.4 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

1.5 流域泥沙产生及运移规律

1.6 森林植被的水文学作用

考试要求

    1)系统掌握陆地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2)理解坡面过程中产流产沙特征与规律。

3)理解并掌握植被的水文学作用。

2、土壤侵蚀

考试内容

2.1 土壤、土壤过程、土壤侵蚀概念

2.2 土壤侵蚀动力与分类

2.3 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

2.4 坡面过程与土壤侵蚀规律

2.5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2.6 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

考试要求

1)系统掌握的土壤侵蚀基本概念。

2)理解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3)熟练掌握土壤侵蚀预测报模型并用于实际工作。

3、生态学

考试内容

3.1 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2 生态环境脆弱带理论

3.3 恢复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4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生态学、生态因子、耐性、适应、生活型、种群、群落、生态位、食物链、演替、生态系统等概念,耐性定律、种群增长模型、群落演替过程、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过程、生物多样性的测算等基本理论。

2)深入理解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类型、空间分布、成因、演化规律、研究意义。

3)熟练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修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实质、基本原则与目标、一般程序与步骤。

4)熟练掌握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格局、异质性指数、干扰、时空尺度效应等基本概念与理论。

(二)水土保持技术

1、林业技术

考试内容

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构成及意义

坡面水保林、沟谷及河岸库岸防护林的空间配置技术

山地丘陵区的水保林营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保技术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构成及生态学、地理学与水保意义。

2)深入理解各类水保林和防护林的空间配置技术核心。

3)熟练掌握山地丘陵区的水保林营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保技术。

    2、农作技术

考试内容

2.1 农田免耕、秸秆覆盖等水土保持性栽培技术

2.2 绿肥、农家肥等培肥地力技术

2.3 抗旱品种选育、抗旱保苗、坡地节水、水窖等旱作技术

2.4 复合农林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原则及其典例剖析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农田免耕、秸秆覆盖等水保措施的原理、方法、技术要领。

2)深入理解绿肥、农家肥等培肥地力措施的本质,以及在水保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4)深入理解复合农林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本质,把握其实施的原则,能够清晰地分析典型案例。

3、草业技术

考试内容

3.1 草田轮作的概念、主要程序、原则与技术

3.2 主要牧草种类及其栽培技术

3.3 坡地种草与放牧技术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草田轮作的概念、主要程序、原则。

2)熟练掌握各类牧草的特征、栽培要点。

3)熟练掌握坡地种草与放牧技术。

4、工程技术

考试内容

4.1 斜坡固定、山坡截流沟、梯田、沟头防护等坡面治理技术

4.2 谷坊、拦沙坝等沟床固定技术

4.3 淤地坝的坝高确定、坝体与溢洪道的设计、排水建筑的设计

4.4 小水库的选址、地质调查、死水位和死库容的计算和防洪库容的确定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坡面治理、沟床固定相关技术。

2)熟练掌握淤地坝的坝高确定、坝体与溢洪道的设计、排水建筑的设计要点。

3)熟练掌握小水库的选址、地质调查、死水位和死库容的计算和防洪库容的确定方法、程序与技术。

(三)水土保持规划

1、综合调查

考试内容

1.1 调查的主要内容

2.2 主要技术与方法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涵义、主要内容。

2)熟练掌握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2、要素评价

考试内容

2.1 自然地理基本要素评价

2.2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3.3 土地资源评价

2.4 其他要素评价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等要素的评价原则、程序和方法。

2)能够深入分析当地产业结构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

3、水土保持区划

考试内容

3.1 区划的原则与要求

3.2 土地利用规划

3.3 水保措施的空间布局

3.4 规划图与规划报告的编制

考试要求

1)深入理解并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本质、原则。

2)熟练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水保措施的规划。

3)熟练掌握规划图编绘与规划报告的编写程序与技巧。

4、概预算

考试内容

4.1 概预算的含义与内容

4.2 概预算的类型与主要内容

4.2 概预算的内容与程序、方法

考试要求

1)深入理解并掌握概预算的含义与内容。

2)熟练掌握概预算的程序与方法。

5、水土保持效益评估

考试内容

5.1 水保效益评价的指标

5.2 基础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水保效益评价的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2)熟练掌握水保基础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

三、参考书目

1、王礼先,朱金兆,2006.水土保持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张胜利,吴祥云,2012. 水土保持工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3、陈世正,王宏富,屈明,2002. 水土保持农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高志义,19936.水土保持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张法扬,1989.水土保持规划,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4]考试科目名称:土地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资源利用)约50

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财产制度)约40

土地资产经济(土地资产流转)约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

系统掌握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能在认知问题中准确再现;

全面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在分析问题中有效使用;

深刻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理论精髓,能在实际问题中能灵活运用。

考试内容:

第一编绪论

一、绪论

(一)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自然特性、经济特性;自然土地、经济土地。

(二)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经济系统论。

(四)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编土地资源经济

二、土地资源经济概论

(一)土地资源概念与土地使用价值

土地资源概念,土地使用价值的概念、构成、评估。

(二)土地资源利用概述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环节、土地利用的主要经济问题、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三)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四)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

四、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区位经济)

(一)土地区位经济概述

土地区位经济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区位因素,土地区位原则、土地区位的趋优利用、土地区位决策、地租与土地利用区位。

(二)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三)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农业地区专业化。

(四)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及其意义,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五)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五、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经济)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土地经济容力的概念与集约利用形式。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肥力、自然肥力、经济肥力,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及其启示。

(三)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农地集约利用,市地集约利用与立体利用。市地立体利用的含义、强化市地立体利用的必要性与适度性、市地立体权利、市地立体区位、市地立体空间价格。

六、土地规模利用(土地规模经济)

(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土地利用规模的概念,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工商业中的表现。

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二)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农业经营中的土地规模问题: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背景;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

中国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渐进性。

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特性、我国现阶段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三)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我国的城市土地规模效益,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率。

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公共设施的不可分性与土地规模利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与土地规模利用。

七、土地计划利用

(一)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土地计划利用与市场配置的关系。

(二)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特点。

(三)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概念、土地利用计划的决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土地利用计划的执行、土地利用计划的监督检查。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方向。

八、土地可持续利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特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第三编土地财产经济

九、土地财产经济概述

(一)土地财产与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概念

土地财产、土地财产权的概念;土地财产与土地财产权的相互关系。

土地财产经济与土地产权经济。

(二)土地财产制度基本原理

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土地财产制度的功能;土地财产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土地财产制度的变迁:诱因、类型。

(三)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土地所有制的流转制度。

(四)土地使用制

土地使用制的概念;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土地使用制的分类;土地租赁关系的性质;土地使用制的法律形式。

(五)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土地产权制度的概念;土地产权的种类;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土地产权束的构成;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永佃权、地上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

十、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一)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

(二)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土地征收的概念;土地征收的前提;土地征收的补偿。

(四)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

关于变革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的讨论;应当坚持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

十一、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一)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

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构成与特征;产权稳定与农地利用;土地用途管制与产权流转;政府征地与农地产权保护。

(二)中国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

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的特征及其弊端;现行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的处置;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十二、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土地管理事权的演进。

(二)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行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运行及其成果。

(三)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某些缺陷;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与原则。

十三、中国港台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一)中国香港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二)中国台湾地区现行土地制度

十四、国外现行土地制度概览

(一)国外现行土地所有制

(二)国外现行土地使用制

(三)国外现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第四编土地资产经济

十五、土地资产经济概论

土地资产的概念与土地资产经济的基本内容

十六、土地市场概论

(一)土地市场的一般理论

土地市场的内涵和特点;土地市场的功能与运行条件;土地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

(二)中国土地市场体系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与构成;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中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三)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

十七、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一)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地的需求

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十八、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一)地租理论

地租的概念和分类;地租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观点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垄断地租;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三)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特点及其来源;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十九、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一)地价理论

地价基本原理;土地价格的内涵和特点;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二)地价评估

地价评估的目的;地价评估的原则;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

(三)地价管理

中国土地价格体系;中国地价管理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价管理;

(四)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别与时间差别

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别的含义、形式、分析及其作用;土地价格的时间差别——土地增值:土地增值的概念与形态、土地增值的特点和规律性、土地增值的意义与对策。

二十、土地金融

(一)土地金融概述

土地金融的概念;土地金融的特性;土地金融的分类;土地金融主要业务内容;土地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

(二)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

(三)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策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状况;中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发展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对策建议。

二十一、土地税收

(一)土地税收概论

税收的基本原理;土地税收的概念与特点;土地税收的功能;土地税收的分类。

(二)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

(三)中国现行的土地税制及其改革

现行土地税制;现行土地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二十二土地经济学专题

土地经济学发展前沿与时事问题、政策与措施。

三、主要参考书

1、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第五版或最新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903]          考试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部分 70%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部分    3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2分,共66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1.绪论

1)基本概念:数据、信息、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

2)基本知识:GIS的组成,GIS的基本功能,GIS与其它相关科学系统间的关系,GIS的发展阶段及我国GIS的发展过程,国内外主流GIS系统。

2.空间信息基础

1)基本概念:地理空间、空间关系、拓扑关系、比例尺、地图变形、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正轴等角圆锥投影。

2)基本知识:高斯投影中采取分带投影方法的原因,我国GIS中常用的投影类型,空间数据类型,空间对象编码的目的与意义,空间拓扑关系的地理含义。

3.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1)基本概念:空间数据质量、数据编辑、误差校正、数据压缩、元数据。

2)基本知识:GIS的数据来源,数据标准化的内容,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内容,GIS空间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其控制方法、空间数据压缩的基本方法。

4.空间数据结构

1)基本概念:像元、灰度值、栅格数据、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矢量数据结构、游(行)程编码、四叉树编码、DIME、实体数据结构。

2)基本知识:栅格数据的组织方法,栅格数据的取值方法,栅格数据的压缩编码方法,典型的矢量数据结构,拓扑关系的概念及类型,栅格数据结构及矢量数据结构的特点及实际工作中的选择原则,高效率数据结构的要求,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转换的算法。

5. 空间数据管理

1)基本概念: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空间索引。

2)基本知识:数据模型的类型,空间数据库特点,传统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比较,图形数据与专题属性数据的连接方法及其优缺点。

6. 空间分析

1)基本概念:叠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

2)基本知识:空间分析的操作步骤及实例分析,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空间数据量算,常规的网络分析功能。

7. 数字高程模型

1)基本概念: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面模型(DTM)、不规则三角网(TIN)、规则网格(grid)。

2)基本知识:DEM数据分布特征,空间内插的主要方法,TIN的优点及其建立方法,DEM的数据源,DEM的主要用途。

8. GIS应用

包括在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9.GIS工程与标准化

1)基本概念:GIS工程、GIS标准化。

2)基本知识:GIS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GIS工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快速原型法的主要步骤,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特点,GIS标准化的内容。

10. GIS的发展趋势

1)基本概念: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WebGIS、组件式GIS、时态GISGIS互操作、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GIS)。

2)基本知识:3S集成理论(GISGPSRS三者如何集成,相互关系如何),WebGIS的特点,WebGIS的组成及实现方法,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的优势,GIS应用系统的意义及效果,GIS的发展趋势。

(二)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空间数据基础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空间数据处理与组织、空间数据管理与存储、空间分析和空间信息模型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化,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书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1

3】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0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960]            考试科目名称:地理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地理教学及设计的理论基础(15%),

地理教学目标、内容及设计(20%),

地理教学方法及过程设计(20%),

地理课堂教学与方案设计(15%),

地理教学评价与反思(20%),

地理学习理论与地理教学科研(1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

1.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模式与流程;

2.地理教学目标及设计,包括:地理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功能、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编制与表述;

3.地理教学内容及设计,包括: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般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设计的策略及案例 

4.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地理教学媒体的应用;  

5.地理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地理教学方案设计的原则、任务、教案、学案的编写

6.地理教学过程,包括: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地理教学板书的设计;

7.地理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及其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          

地理学习质量评价                                

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评价 

8、地理学习的心理过程;

9.地理教学科研(研究程序、一般方法)

三、参考书目

《新编地理教学论》,杨新,科学出版社,2010年;

《地理教学论》,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本页面信息由本站(机构非学校)从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转载,原文链接及信息请大家点击学校相关网站查看。      


  

==========分割线==========

2025湖南师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