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005历史文化学院 > 正文

2017湖南师范大学考研历史文化学院考试大纲

作者:鸿知湖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hunnuyan.com 浏览:511 次 发布时间:2021/1/25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湖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本页面信息由本站(机构非学校)从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转载,原文链接及信息请大家点击学校相关网站查看。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726 ]               考试科目名称:世界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世界上古史    60

  世界中古史    60

  世界近代史    90

世界现代史    9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40分,共1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掌握。

2、考查考生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3、考查考生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概念及综合分析能力。

考试内容

一、世界上古史

(一)古代西亚史

1  汉谟拉比法典与巴比伦之囚

2  腓尼基字母与犹太教

3  大流士改革

4  古代西亚文化

(二)古代埃及史

1  金字塔与木乃伊

2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3  古代埃及文化

(三)古代印度史

1  婆罗门教

2  种姓制度

3  早期佛教

4  古代印度文化

(四)古代希腊史

1  斯巴达与雅典国家的形成

2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3  雅典奴隶主民主政制

4  古代希腊文化

(五)古代罗马史

1  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2  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

3  共和国的危机与覆灭

4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

5  古代罗马文化

二、世界中古史

(一)西欧的封建国家

1  封建等级制度、农奴制度与城市的兴起

2  英、法封建王权的加强与百年战争

3  德意志的分裂与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  十字军东征

(二)东欧的封建国家

1  查士丁尼的统治

2  胡司宗教改革与捷克农民战争

3  沙皇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对外扩张

(三)西亚和南亚的封建国家

1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文化

3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扩张

(四)东亚的封建国家

1  大化改新与幕府政治

2  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五)蒙古帝国

1  蒙古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2  蒙古的分裂与四大汗国

(六)非洲和美洲古文明

1  印第安人与美洲三大文化

三、世界近代史

(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1、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

3、自由贸易政策

4、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1、西欧各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尼德兰革命

3、英国革命和十九世纪的改革

4、北美独立和美国内战

5、法国大革命

6、德、意、俄、日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三)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

1、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2、宗教改革的内含及其意义

3、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及代表作

419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

(四)社会主义学说和国际工人运动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2、早期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和修正主义的出现

(五)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反殖民斗争

1、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征服

2、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3、莫卧尔帝国、印度的殖民化和民族大起义

4、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5、黑奴贸易和非洲的瓜分

(六)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1、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2、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

3、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东方危机

4、普法战争和十九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四、世界现代史

(一)第一时期(1900-1945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20年代的国际关系

1)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巴黎和会

4)华盛顿会议

5)苏俄的和平法令和威尔逊的十四点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德国的赔款问题

8)洛加诺会议

9)国联裁军活动与非战公约

2、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

1)俄国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存

2)列宁的四月提纲

3)临时政府的危机

4)十月起义的胜利

5)苏联的经济政策

6)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

720年代苏联的党内斗争

830年代的苏联政治

3203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

230年代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

4)走向衰落的英国

5)左翼力量兴起的法国

6)纳粹德国

7)法西斯意大利

8)日本的法西斯化与对华侵略

4、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

1)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概述

2)德国十一月革命

3)匈牙利苏维埃革命

5203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埃及独立运动

5)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6)拉丁美洲的反美斗争

6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3)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集体安全与绥靖政策

5)慕尼黑会议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

(二)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战后初期世界格局

1)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变化

2)雅尔塔体系

3)对战败国的处置

4)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6)冷战的全面展开(伊朗、希腊、土耳其问题,美国“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

7)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点计划、美国《1951年共同安全法》、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组织)

8)冷战中的危机与战争(柏林危机、朝鲜战争)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战后美国(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美国政治状况)

2)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政策、保守党再度执政及其国内政策、撒切尔主义、)

3)战后法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 

4)战后联邦德国(民主化改革、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艾哈德改革与经济奇迹)

5)战后意大利(共和国成立与民主化改造、“三党”政治、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6)战后日本(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70年代以来的日本)

7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与“滞涨”

3、苏联东欧的发展变革

1)南斯拉夫率先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

3)东欧国家改革的开始(波兹兰事件与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十月事件与匈牙利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4)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解体(勃列日涅夫执政与新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变及苏联的解体)

5)东欧国家的急剧变革(波兰团结工会获胜、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蜕变、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退却、柏林墙的垮塌、罗马尼亚共产党被推翻、保加利亚的社会剧变、南斯拉夫的分裂、阿尔巴尼亚剧变)

6)苏联、东欧合作组织的消失(华约的解散、“经互会”的解散)

7)“返回欧洲”的东欧(东欧经济体制转轨、休克疗法与渐进式转轨、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转变、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变化)

4、第三世界的觉醒与发展

1)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建立

2)亚非会议与“万隆精神”

3)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

4)南南合作与南北关系

5、多极化世界--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古巴导弹危机、尼克松主义、美苏缓和外交)

2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从“卡特主义”到“尼克松主义”、“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3)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4)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的全球新战略,美、欧、日关系的新调整,北约东扩)

5)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6)联合国改革

6、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

7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

1)战后主要民族主义思潮

2)西方哲学新流派

3)西方经济学新流派

4)西方史学新流派

5)西方文学新流派

三、主要参考书

(一)世界上古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二)世界中古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三)世界近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商务出版社,1995

霍布斯鲍姆:1.《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剑桥大学:《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756章;第834章;第94

678章;第106789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四)世界现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哈耶克:《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马丁·吉尔伯特:《20世纪世界史》,陕西师大出版社,2001

哈耶夫:《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彭树智、黄倩云:《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东方出版社,2005

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7]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  120

  中国近代史  90

  中国现代史  9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三)古史传说:五帝传说,禅让制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1.夏朝的建立

2.夏朝的社会制度

3.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1. 商朝的建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2.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三)西周的盛衰

1.西周的建立: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2.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分封制,宗法制度,井田制

3.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和平王东迁

4.甲骨文和金文

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一)春秋时期

1.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春秋五霸

2.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1.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变法运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等变法

2.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四章 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1.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3.秦末农民战争:陈涉首义和楚汉之争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3.西汉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和亲,对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等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三)东汉的政治

1. 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的建立

2.东汉的社会经济:豪强地主田庄

3.东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起义: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1.士族与门阀政治

2.南朝政权的更替和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 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1.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2.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3.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1.安史之乱

2.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两税法

3.唐末农民战争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

(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1.蒙古族的发展和蒙古国的建立

2.蒙古灭西夏和金

3.四大汗国的建立

4.元朝的政治: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等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1.宦官干政和内阁倾轧

2.张居正改革

3.后期的社会危机

4.明末农民战争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2.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中西的接触与冲突;鸦片贸易;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三个阶段;《南京条约》及其内容

(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首批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危害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虎门条约》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经世致用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著述及思想主张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洪秀全早期的活动和思想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胜利                     

金田起义;永安分封;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响应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                

圣库制度;男女分馆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乡官制度;太平天国前期制度和政策的评价

(四)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政策与措施

厘金制度;湘军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前英法美等国的修约活动

2.战争的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清朝政局

1.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的缘起、过程与影响

2.政策与制度的变化

“借师助剿”;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同文馆

(七)太平天国的后期                           

1.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起因、过程与影响

2.后期的政治、经济

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

3.后期的军事斗争

三河之役;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

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1.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赫德与中国海关;蒲安臣使团

2.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深入

3.自然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

(二)洋务派与晚清政治派别               

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思想主张;不同的洋务集团;洋务派与清流派、顽固派之间的关系

(三)创建军事工业与新式海陆军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及其特点;洋务派编练新式海陆军

(四)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                       

1.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洋务民用企业及其特点

2.商办企业

商办企业的出现及其特点

(五)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创办近代新式学校;派遣留美、留欧学生;翻译西书

(六)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评价

(七)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1、新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条约》

2、美、日侵犯台湾

3、英俄进窥西藏

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

(二)中法战争                                

1、法国侵越与黑旗军的援越抗法

刘永福;黑旗军

2、中法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三个阶段;马尾海战;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3、中法战争结局与影响

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中法战争的影响

(三)中日甲午战争                           

1、战前的中国和日本

战前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战前的中日关系

2、甲午战争的经过

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与人物;《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3、战后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民主国;反割台的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4、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一)民族危机的加重                         

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戊戌维新                               

1、维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公车上书;各地的维新变法运动;重要的维新变法团体、学堂与报刊

2、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代表作品及其维新变法思想

3、维新派与顽固守旧的思想论战

论战的缘起、内容与评价;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

4、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5、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三)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义和团在各地的发展;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过程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击;《辛丑条约》签订及其内容、危害

4、义和团运动时期南方的重要政治事件

“东南互保”;惠州起义;自立军起事

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六、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列强侵略的加深;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清末新政

119011905年间的新政改革

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

2、预备立宪时期的新政改革

预备立宪与新政改革;立宪派与预备立宪运动;“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与保路风潮

3、清末新政的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新政的历史影响;失败原因

(三)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

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创立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与活动;兴中会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建立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代表作;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

(五)同盟会的成立与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武昌起义和全国响应;南京临时政府及其评价;帝国主义的破坏与袁世凯窃取政权;“宋案”与二次革命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八)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        

国粹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七、北洋军阀的统治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及其覆灭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的活动

2、民初的反袁斗争

白朗起义;中华革命党

3、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筹安会;洪宪帝制;护国运动

(二)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祺瑞的独裁;护法运动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十一条”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沙俄对西北边疆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四)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               

农村的社会经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

1.北洋军阀的统治。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

2.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

3.《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4.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山东问题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1.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2.直皖战争和“武力统一”、“联省自治”政策

3.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兴起

1.香港海员罢工

2.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3.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5.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的兴起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1.孙中山与北伐

2.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文化思想

1.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开展

2.文学革命的发展

3.反对封建复古派

4.“科学和人生观”的论战

第三章  国共合作的形成

(一)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二)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广州农讲所

3.沙面罢工

3.平定商团叛乱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

(四)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五卅运动

1.中共“四大”

2.五卅运动

3.省港大罢工

(五)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1.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争

2.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六)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对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2.反对西山会议派,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3.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四章  北伐战争

(一)北伐前夕国内政治军事形势

1.北洋军阀各派的割据与暂时的合作

2.北洋军阀各派的联合“反赤”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先遣队入湘作战和国民政府誓师北伐

2.两湖战场告捷,进军东南五省

3.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

(三)武汉、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收回武汉、九江英租界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四)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

1.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

2.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五章  武汉国民政府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1.迁都之争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2.武汉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1.武汉政府讨蒋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2.反革命势力对武汉的包围

3.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1.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及其教训

(五)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

第六章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红色政权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3.广州起义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1.国民党新军阀的暂时统一

2.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三)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1.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

(四)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

 1.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2.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军事“围剿”的胜利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

3.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4.各革命根据地反军事“围剿”的胜利

5.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出现

(六)国统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2.教育战线上的斗争

3.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第七章  抗日反蒋

(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

3.帝国主义各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4.中共的抗日主张,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建立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3.土地革命的深入

4.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四)国民党的分化、法西斯化和官僚买办化

1.国民党的分化、分裂和动摇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日益法西斯化

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4.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五)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

1.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

2.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3.遵义会议

4.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路线,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国统区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1.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2.文艺思想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3.三十年代初期左翼文化的成就

第八章  西安事变 

(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1.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

2.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加紧及其与英美矛盾的扩大

3.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同亲日派的分化

4.一二九运动

5.瓦窑堡会议

(二)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红军东征回师,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西安事变

4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

5.中共全国代表会议

(三)红军主力长征后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第九章  全民族奋起抗战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七七”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上海抗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4.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二)洛川会议和敌后游击战

1.洛川会议

2.华北敌后游击战的初步展开

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4.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5.共产党人论持久战

6.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和反对党内新投降主义的斗争 

(三)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 

1.华北各地和南京的失陷

2.徐州会战

3.武汉、广州的失守

(四)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对内政策

2.国民党对日妥协活动

 第十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

1.日寇的“以华制华”政策

2.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华北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大江南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

3.东江和琼崖的游击战

4.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三)击退逆流和百团大战的胜利

1.远东慕尼黑阴谋.

2.宪政运动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3.国共摩擦的真相

4.外战中的内战

5.百团大战

(四)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1.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3根据地的科学技术

(六)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1.在国统区开展对国民党摧残文化事业的斗争

2.在沦陷区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奴化政策进行的斗争

3.在国统区两种文艺思想的斗争

第十一章  延安的励精图治和重庆的祸国政策

(一)皖南事变

1.皖南事变的发生

2.围绕皖南事交所进行的斗争 

3.中共建立华中局

4.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二)重庆的腐败和祸国

        1.抗战中期的国民党战场

2“曲线救国”

3.国民党在经济上的垄断与掠夺

(三)解放区的励精图治

1.日寇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

2.解放区的各项政策

3.整风运动

4.大生产运动

(四)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2.制止内战的再爆发.

(六)解放区文化战线上的新成就

1.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艺界的新面貌

2.解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3.解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解放区战场的攻势

1.解放区的局部反攻

2.中共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重庆的危机 

1.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2.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中国的两种命运 

1.中共七大 

2.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抗战胜利前夕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四)中美中苏关系

1.史迪威和中国  

2.赫尔利的扶蒋反共政策  

3;雅尔塔协定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3.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十三章  重庆谈判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1.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2.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二)争取实现和平与民主 

 1.重庆谈判和上党、邯郸之战 

 2.民主党派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3.停战协定的签订

4.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三)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

  1.解放区的练兵运动和土地改革的实行

  2.“东北问题”真相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3.国民党二中全会及其破坏政协的暴行

  4.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第十四章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国共力量的对比

  2.谈判与内战

 3.马歇尔的“调停”真相和“中美商约”

(二)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发展

  1.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

 2.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3.国共和谈的破裂

 4.国民党对陕北、山东的进攻被粉碎

  (三)少数民族的斗争 

  (四)国统区的危机

 1.经济危机和教育危机

 2.蒋记“国大”的召开 

 3.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

 第十五章  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 

 2.挺进江淮河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3.华东、西北、东北及华北战场的反攻作战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

 3.中共十二月会议

4.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三)解放区的建设

 1.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2.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3.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四)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和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

1.国民党政府的“动员戡乱令”

2.魏德迈在中国的“调查”

3.国民党的“行宪国大”

4.“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5.国统区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6.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

(五)战略决战 

1.济南战役和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1.蒋介石的“引退”和李宗仁的“新政”

2.北平和平谈判

3.京沪解放和国民党政府南逃

4.解放中南和湖南和平解放

5.西南战役和解放大西南

6.沿海岛屿的解放和西藏和平解决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美国援蒋的失败和“白皮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当代史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2.各级人民民主政权与国营经济的建立

(三)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1.抗美援朝战争

  2.土地制度改革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

  5.社会改革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一边倒”外交政策 

 2.毛泽东访苏

(五)国民经济的恢复

  1.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 

  2.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与基本经验

第二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改造

 2.手工业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与成果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文化思想领域的批判与肃反斗争

第三章 中共“八大”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

1.召开前的国内外形势

2.“八大”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二)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背景

2.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1.整风运动

2.反右斗争的经过和影响

第四章  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庐山会议

2.“反右倾”运动

第五章  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与调整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2.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大兴调查之风与各方面工业条例的制定

3.七干人大会

第六章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召开的背景和会议内容

2.影响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1.社教运动的方针政策

2.过程和影响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四)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第七章  中苏论战

(一)起因

(二)论战的大体过程 

(三)经验教训

三、主要参考书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三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此后多次重印)

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901]               考试科目名称:文化产业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包含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两本参考书的内容)占60%90     

(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部分占40%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15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投资、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经营、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评估、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以及新媒体、数字化、融合等内容。

考试内容:

一、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分离有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等内容。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考察文化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要求了解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经营性文化与文化产业,要求把握经营性文化的属性、文化产业的属性。

(三)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属性,包括公益性文化与规模经济效益、公益性文化与公共物品、公益性文化的价值与市场价值等内容。

三、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

(一)要求掌握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经济特性,包括文化资本属性、文化生产属性,以及企业组织运行模式等三个方面的经济特性。

(三)文化产业的历史演变及产业特征,包括技术发展的影响、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形态,文化、内容和创意生产与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产业分类特征等内容。

四、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

(一)文化产业结构与产业价值链,包括文化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增长效应、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授权产业。

(二)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动,包括文化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文化企业行业与市场绩效、文化产业组织的运动与发展趋势。

(三)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一般关系、文化产业结构变动中的部门文化产业差别、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创新。

(四)文化产业投资,包括中国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本与文化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资与融资、文化企业资本运营与财务分析。

五、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

(一)文化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的定义、特性、构成,以及文化资源的资本化。

(二)文化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的内涵、构成,以及文化竞争力与文化资源。

(三)文化品牌,包括文化品牌的定义、文化品牌与文化竞争力、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文化资源。

六、文化产业经营

(一)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人员。

(二)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与规律、国外文化产业经营特点的借鉴性。

七、文化产业政策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文化政策的基本性质与特征、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结构、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政策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与内容,包括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八、文化产业发展

(一)“入世”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掌握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

(二)了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九、文化产业评估

(一)了解从资助到市场,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

(二)文化生产的专业复合体时代,包括文化产业中的生产组织、文化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系统、文化产业公司的产权与结构,技术、消费与政策的联合等内容。

(三)评估文化产业中的变化与延续,重点把握大公司在文化产业和社会中的角色、文化产业组织的创意环境等内容。

十、所有权、组织与文化工作

(一)了解所有权与公司结构的关系、文化产业在全球商业中的地位。

(二)重点把握文化产业专业复合体时代文化产业公司的变革战略:集团化和纵向一体化、独立性与公司内部网络及联盟。

十一、新媒体、数字化与融合

(一)把握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二)文化产业中的数字化概述。

(三)数字音乐技术、桌面出版和杂志出版产业、视频游戏与电脑游戏,数字网络、互联网与万维网。

(四)融合:对未来奇迹的承诺。

 ()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项目与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内容。

考试内容:

一、项目与项目管理

(一)了解项目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了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及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与项目策划。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和特性

(一)了解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二)从不同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特性。

三、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与特点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的类型和运作过程。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一般特点。

(三)了解以文化提升项目价值的方法。

四、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要素和基本原量

(一)了解策划与项目策划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其基本特征。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础性要素。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原理。

(四)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五、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流程

(一)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流程。

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项目调研与数据分析

(一)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调研、项目市场调研、数据挖掘与分析。

(二)了解项目调研中的几种分析工具。

(三)熟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调研报告的撰写。

七、文化产业项目的营销策划

(一)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市场细分,包括文化产业项目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方法与步骤。

(二)了解项目市场的定位与选择。

(三)掌握项目策划的营销组合及策略。

八、文化产业项目的融资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的概念及其结构。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基本融资方式,以及其他的复合融资模式。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策划流程,了解我国当前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与过程。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素与报告。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评估,包括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的概念及程序、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的要素与标准,重点把握文化产业项目中无形资产评估。

十、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撰写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规划。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撰写,包括策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撰写策划方案的一般要求和具体技术要求。同时要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的延伸文件。

十一、文化产品的开发及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品的概念、特征、质量标准。

(二)掌握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及其扩展。

(三)重点掌握文化产品开发策划。

十二、文化产业园区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要素。

(二)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和经营理念,重点掌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商业模式。

十三、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一)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概述,主要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概念、特征。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要素管理。

十四、文化产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一)了解项目组织结构的确定。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成员管理计划、项目团队成员的配备、设定标准和人员培训、绩效评估与激励、团队成员的沟通管理、团队文化建设等内容。

(三)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经理。

十五、文化产业项目时间管理

(一)了解项目活动定义、排序。

(二)掌握项目活动资源和持续时间估算、项目进度计划与项目进度控制。

十六、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

(一)了解质量与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特性。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包括项目质量计划、项目质量保证、项目质量控制。

十七、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

(一)了解风险与项目风险的概念。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的成因及特点。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应对、项目风险控制等内容。

三、参考书目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立波.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赫斯蒙德夫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952]         考试科目名称:历史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历史课程论  15

历史教学论  30

历史教师论  20

历史教学评价15

历史教学资源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简答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1)历史课程的沿革

2)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

3)历史课程的目标

4)历史课程的结构

第二章、历史教学论

1)历史教学基本理论

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

3)历史教学方法

4)历史课堂教学技能

5)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第三章、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3)历史教师的备课

4)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四章、历史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2)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3)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第五章、历史教学资源

1)历史教学资源概述

2)历史课程标准

3)历史教材

4)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方法、任务、要求。

2、了解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3、运用历史教学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三、参考书目

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与[04010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加试科目:中外通史

(与[0602]中国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中外通史》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

(与[0602]中国史、[0603]世界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相同)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6          考试科目名称:历史教育学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1)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中学历史教学理论                  40

(二)中国历史基本知识                  30

(三)世界历史基本知识                  30

(四)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80

(五)中学历史教学实施                  80

(六)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4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案例分析题: 5小题,每小题20分,共100

教学设计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综合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历史教育学

(一)考试目标:

1.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课程论、历史学习论、历史课标与目标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学论及历史考试测量与评价论等;

3.能运用历史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策略来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内容

1.中学历史教学理论

1)史料的分类与运用①②③④⑤⑥

①史料的概念及分类: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文字史料与图像史料;实物资料与口述资料

②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来源:充分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从历史著作中查找史料;从中考试题中选取史料;从历史专业网站中寻找史料

③中学课堂史料教学策略:提炼教学主题;解读史料结构;梳理逻辑顺序;整合分散内容

2)历史教学基本理论:欧美教育理论;历史学习理论;中学历史校本教研

3)历史观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4)《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

①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与特点: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变化;历史新课标的特点

②新课标文本解读:新课标“前言”解读;新课标课程目标的解读;新课程内容的解读;新课标实施建议解读

③新课程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区别

理念是培养成功者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起指导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必需的;新课程标准是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5)中学历史教材

①历史教材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的概念及特点;最有特色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教材的概念与分类;厘清教材与教科书内涵的意义

②中学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程的板块设置;历史课程板块学习主旨;教科书编排体例与内容结构

③历史知识特点及原则:初中历史知识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原则;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

2.中国历史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2)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和文化

3)中国现代史基本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统一及国防建设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生活

3.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

1)世界古代史基本知识:上古人类文明;中古亚欧文明;世界古代思想文化

2)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世界市场形成的雏形和拓展;世界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

3)世界现代史基本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新秩序;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亚非拉国家的振兴;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4.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制定

①新三维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目标的发展;中学新三维目标的内容;新三维目标的解读

②中学生学习的需求: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③教学目标的设计:历史教学目标的层次;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①撰写教案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提高课堂效果的基本前提;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

②中学历史教案的内容:历史教案要备社会;历史教案要备学生;历史教案要备教科书历史教案要备学法

③中学历史导学案

导学案的概念及基本原则;设计导学案的流程;设计导学案要注意的问题;对导学案的评价;备课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教案的编写流程

4.中学历史教与学的方法    

①中学历史具体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

②中学历史一般的教学方法:按学科知识分类的教学法;跨学科的分类的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角度分类;教育技术角度分类

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5.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课程资源的概念: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要充分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的课程资源

③课程资源开发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中学历史教学实施

1)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①历史教学实施目标: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历史教学实施策略:历史教学重、难点的处理;重视历史学科思想、方法;关注历史学科文化与价值取向

③历史教师的思维拓展:历史教师是心理学家;历史教师是历史学家;历史教师是思想家

2)历史情境创设

①历史教学情境的特点:真实性、生活性、趣味性、主体性、开放性

②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背景”融入情境;图像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问题引入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

③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的事项:要选好切入点;不能用虚拟人物;要符合历史事实;材料要新颖

3)初中历史概念的阐释

①历史概念的内涵:狄更逊两个层次概念;中学历史概念

①②③④⑤⑥2.学生掌握概念常见的错误:“以今度古”;相互混淆;概括不全面;用词不确切

③历史概念阐释的策略:通过具体讲述阐释概念;巧用图画阐释概念;运用比较方法揭示概念的实质;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把握概念

④教师对概念进行有效教学的措施:教师要对概念要完全理解;概念讲述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水平;概念的掌握要透过表面看到实质;复杂的概念理解要逐步加深;培养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教学环节的设计

①历史教学类型:历史课堂类型;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

②教学语言的设计:导入语设计的类型;讲授语的设计要求;过渡语的设计方法;结束语的设计策略

③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的概念和功能;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

④课堂板书的设计:历史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课堂板书设计的主要原则及特点;课堂板书设计的主要形式;课堂板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⑤教学内容的组织:历史教科书简析;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特色;历史教学优化

5)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

①历史教师的说课:说课的概念和特点;处理与说课相关的关系;说课要注意的事项

②历史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特点;微格教学的实践步骤;微格教学的教案编写;历史微格教学的作用

③现代教学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现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6. 历史教学评价

    1)历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的内涵;评价的原则;历史教育评价的方法;历史学科的测量与评价

   2)中学历史学习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学习评价的原则;评价目标的选择与确定;评价的实施

3)历史教学评价:课堂观察;历史教师的评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三、参考书目

1.余柏青著:《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余柏青著:《历史教学论》(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3.于友西等著:《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5.叶小兵等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分割线==========

2025湖南师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