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005历史文化学院 > 正文

2020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研考试大纲

作者:鸿知湖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hunnuyan.com 浏览:733 次 发布时间:2020/12/25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湖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本页面信息由本站(机构非学校)从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转载,原文链接及信息请大家点击学校相关网站查看。

考试科目代码:[348]               考试科目名称: 文博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考古学概论   90

  文物学概论       70

  博物馆学概论     70

文化遗产学概论   7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分析论述题: 4小题,每小题40分,共1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

3.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博物馆的现实问题。

4.掌握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文化遗产领域的各类问题。

 

考试内容:

中国考古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考古学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三)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四)考古学文化

(五)考古学简史

第二章 田野考古

(一)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二)考古地层学

(三)考古类型学

(四)年代学分析

(五)文化因素分析

(六)聚落考古分析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

(二)人类起源的争论

(三)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文化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与区系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

1.黄河中游区

2.黄河下游区

3.黄河上游区

4.长江中游区

5.长江中下游区

6.华南区

7.东北区

第五章 商周

(一)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二)商文化

(三)西周文化

(四)春秋战国文化

(五)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六章 秦汉

(一)城址

(二)墓葬

(三)手工业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城址

(二)墓葬

(三)石窟寺

(三)手工业

第八章 隋唐

(一)城址

(二)墓葬

(三)手工业

第九章 宋元

(一)城址

(二)墓葬

(三)制瓷手工业

 

文物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一)文物定义            

(二)文物价值

(三)文物特性

(四)文物分类

(五)文物定级

(六)文物作用

(七)文物鉴定

第二章  陶瓷                  

(一)陶器和瓷器的定义及区别                     

(二)陶器种类                     

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秦汉兵马俑;汉代铅釉陶;汉代画像砖;唐三彩;紫砂陶

(三)瓷器                

龙窑;馒头窑;匣钵;垫圈;装烧方法;原始瓷;青瓷;白瓷;青白瓷;颜色釉瓷;青花瓷

(四)历代名窑及瓷器品种、特征

第三章  青铜器              

(一)青铜、青铜时代                 

(二)青铜器种类               

(三)青铜器纹饰                 

(四)青铜器铭文

(五)青铜器铸造                 

 

博物馆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博物馆学            

(二)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章  博物馆功能与类型                              

(一)博物馆的定义          

(二)博物馆的特征与功能

(三)博物馆的类型

第三章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一)外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与管理

(一)博物馆的藏品            

(二)藏品征集的方法和要求

(三)藏品征集的范围和政策

(四)藏品管理及其制度化

(五)藏品管理流程

第五章  博物馆藏品保护

(一)藏品保护的内涵与理念            

(二)藏品的保存环境

第六章  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施工管理

(一)展览内容策划           

(二)展览形式设计

(三)博物馆展览工程管理

第七章  数字博物馆                               

(一)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二)数字博物馆的类型划分

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一)博物馆教育定义、特征            

(二)博物馆教育的理论

(三)博物馆讲解服务

(四)博物馆讲座

第九章  博物馆观众

(一)博物馆观众定义            

(二)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

(三)博物馆观众研究内容

第十章  博物馆经营管理

(一)博物馆管理体制与法规            

(二)博物馆人事管理

(三)博物馆的科研工作管理

(四)博物馆经营

第十一章  博物馆建筑

(一)博物馆建筑的选址与总体布局            

(二)博物馆展厅设计

(三)博物馆库房设计

(四)博物馆公共空间与办公空间设计

 

文化遗产学

第一章  文物古迹概述

(一)文物古迹的概念、类型和要素

(二)文物古迹的价值

第二章 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

(一)保护原则

(二)保护和管理工作程序

(三)管理内容

第三章  文物古迹的利用

(一)文物古迹利用的原则

(二)文物古迹利用的方式 

第四章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与运行

三、主要参考书

栾丰实主编《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段小强、杜斗城:《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晓东:《文物学》,学苑出版社,2005年。

陈红京主编:《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201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及运行管理指南(试行)》,2017年。

 

考试科目代码:[ 726 ]               考试科目名称:世界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世界上古史    60

  世界中古史    60

  世界近代史    90

世界现代史    9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40分,共1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掌握。

2、考查考生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3、考查考生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概念及综合分析能力。

 

考试内容

一、世界上古史

(一)古代西亚史

1  汉谟拉比法典与巴比伦之囚

2  腓尼基字母与犹太教

3  大流士改革

4  古代西亚文化

(二)古代埃及史

1  金字塔与木乃伊

2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3  古代埃及文化

(三)古代印度史

1  婆罗门教

2  种姓制度

3  早期佛教

4  古代印度文化

(四)古代希腊史

1  斯巴达与雅典国家的形成

2  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3  雅典奴隶主民主政制

4  古代希腊文化

(五)古代罗马史

1  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2  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

3  共和国的危机与覆灭

4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

5  古代罗马文化

二、世界中古史

(一)西欧的封建国家

1  封建等级制度、农奴制度与城市的兴起

2  英、法封建王权的加强与百年战争

3  德意志的分裂与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4  十字军东征

(二)东欧的封建国家

1  查士丁尼的统治

2  胡司宗教改革与捷克农民战争

3  沙皇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对外扩张

(三)西亚和南亚的封建国家

1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

2  阿拉伯文化

3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扩张

(四)东亚的封建国家

1  大化改新与幕府政治

2  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五)蒙古帝国

1  蒙古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2  蒙古的分裂与四大汗国

(六)非洲和美洲古文明

1  印第安人与美洲三大文化

三、世界近代史

(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1、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

3、自由贸易政策

4、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

1、西欧各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尼德兰革命

3、英国革命和十九世纪的改革

4、北美独立和美国内战

5、法国大革命

6、德、意、俄、日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三)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

1、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2、宗教改革的内含及其意义

3、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及代表作

419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

(四)社会主义学说和国际工人运动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2、早期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和修正主义的出现

(五)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反殖民斗争

1、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征服

2、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3、莫卧尔帝国、印度的殖民化和民族大起义

4、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5、黑奴贸易和非洲的瓜分

(六)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1、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2、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

3、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东方危机

4、普法战争和十九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四、世界现代史

(一)第一时期(1900-1945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20年代的国际关系

1)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巴黎和会

4)华盛顿会议

5)苏俄的和平法令和威尔逊的十四点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德国的赔款问题

8)洛加诺会议

9)国联裁军活动与非战公约

2、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

1)俄国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存

2)列宁的四月提纲

3)临时政府的危机

4)十月起义的胜利

5)苏联的经济政策

6)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

720年代苏联的党内斗争

830年代的苏联政治

3203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

230年代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

4)走向衰落的英国

5)左翼力量兴起的法国

6)纳粹德国

7)法西斯意大利

8)日本的法西斯化与对华侵略

4、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

1)战后初期西方革命运动和人民运动概述

2)德国十一月革命

3)匈牙利苏维埃革命

52030年代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埃及独立运动

5)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6)拉丁美洲的反美斗争

6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3)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集体安全与绥靖政策

5)慕尼黑会议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

(二)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战后初期世界格局

1)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变化

2)雅尔塔体系

3)对战败国的处置

4)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6)冷战的全面展开(伊朗、希腊、土耳其问题,美国“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

7)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马歇尔计划、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点计划、美国《1951年共同安全法》、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组织)

8)冷战中的危机与战争(柏林危机、朝鲜战争)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战后美国(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美国政治状况)

2)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政策、保守党再度执政及其国内政策、撒切尔主义、)

3)战后法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密特朗的社会经济政策) 

4)战后联邦德国(民主化改革、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艾哈德改革与经济奇迹)

5)战后意大利(共和国成立与民主化改造、“三党”政治、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6)战后日本(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70年代以来的日本)

7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与“滞涨”

3、苏联东欧的发展变革

1)南斯拉夫率先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

3)东欧国家改革的开始(波兹兰事件与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十月事件与匈牙利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4)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解体(勃列日涅夫执政与新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变及苏联的解体)

5)东欧国家的急剧变革(波兰团结工会获胜、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蜕变、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退却、柏林墙的垮塌、罗马尼亚共产党被推翻、保加利亚的社会剧变、南斯拉夫的分裂、阿尔巴尼亚剧变)

6)苏联、东欧合作组织的消失(华约的解散、“经互会”的解散)

7)“返回欧洲”的东欧(东欧经济体制转轨、休克疗法与渐进式转轨、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转变、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变化)

4、第三世界的觉醒与发展

1)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建立

2)亚非会议与“万隆精神”

3)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

4)南南合作与南北关系

5、多极化世界--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古巴导弹危机、尼克松主义、美苏缓和外交)

2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从“卡特主义”到“尼克松主义”、“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3)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4)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的全球新战略,美、欧、日关系的新调整,北约东扩)

5)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6)联合国改革

6、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

7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

1)战后主要民族主义思潮

2)西方哲学新流派

3)西方经济学新流派

4)西方史学新流派

5)西方文学新流派

三、主要参考书

(一)世界上古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二)世界中古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

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三)世界近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商务出版社,1995

霍布斯鲍姆:1.《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剑桥大学:《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756章;第834章;第94

678章;第106789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四)世界现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哈耶克:《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马丁·吉尔伯特:《20世纪世界史》,陕西师大出版社,2001

哈耶夫:《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彭树智、黄倩云:《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东方出版社,2005

刘金质:《冷战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考试科目代码【746          考试科目名称:历史教育学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1)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2.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

第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法》占60%,共180

第二部分《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占40%,共120       

3.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2)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20分,共100

3)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

4)综合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历史教育学

(一)考试目标:

1.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课程论、历史学习论、历史课标与目标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学论及历史考试测量与评价论等;

3.能运用历史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策略来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法基础

1.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2.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4.我国历史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

1.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编制

2.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及其实施

3.历史教材的功能与类型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它教材的开发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与设计

1.有效的教学始于有目的的教学计划

2.理解历史教学过程

3.历史教学原则和模式

4.历史备课与教学设计

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功能与组织结构

2.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

3.历史课堂教学的技艺

第五章 中学历史学习指导方法

1.学习指导的意义、条件与有效性

2.历史阅读的学习指导

3.历史写作的学习指导

4.历史表现性活动的学习指导

5.历史课外活动的学习指导

第六章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1.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2.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技术

3.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教学与教师共同体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1.理解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2.中学历史学业评价概述

3.中学历史学业评价的设计

第八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1.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基本素质

2.历史教师的研修与专业发展

3.历史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二部分:《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理论

1.史料的分类与运用

2.中学历史教学理论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

4.中学历史教材

第二章  中国历史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

2.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3.中国现代史基本知识

第三章 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

1.世界古代史基本知识

2.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3.世界现代史基本知识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制定

2.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3.中学历史教与学的方法    

4.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学实施

1.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2.历史情境创设

3.初中历史概念的阐释

4.教学环节的设计

5.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六章 历史教学评价

1.历史教学评价理论

2.中学历史学习的评价

3.历史教学评价 

三、参考书目

1.于友西、赵亚夫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月第4

2.余柏青著:《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余柏青著:《历史教学论》(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4.于友西等著:《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6.叶小兵等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747]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  120

  中国近代史  90

  中国现代史  9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三)古史传说:五帝传说,禅让制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1.夏朝的建立

2.夏朝的社会制度

3.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1. 商朝的建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2.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三)西周的盛衰

1.西周的建立: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2. 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分封制,宗法制度,井田制

3.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和平王东迁

4.甲骨文和金文

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一)春秋时期

1.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春秋五霸

2.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1.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变法运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等变法

2.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四章 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1.巩固统一的措施

2.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3.秦末农民战争:陈涉首义和楚汉之争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3.西汉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和亲,对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等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三)东汉的政治

1. 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的建立

2.东汉的社会经济:豪强地主田庄

3.东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起义: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1.士族与门阀政治

2.南朝政权的更替和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 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1.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2.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3.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1.安史之乱

2.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两税法

3.唐末农民战争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

(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1.蒙古族的发展和蒙古国的建立

2.蒙古灭西夏和金

3.四大汗国的建立

4.元朝的政治: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等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1.宦官干政和内阁倾轧

2.张居正改革

3.后期的社会危机

4.明末农民战争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2.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中西的接触与冲突;鸦片贸易;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三个阶段;《南京条约》及其内容

(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首批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危害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虎门条约》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经世致用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著述及思想主张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原因;洪秀全早期的活动和思想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胜利                     

金田起义;永安分封;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响应太平天国的反清起义;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                

圣库制度;男女分馆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乡官制度;太平天国前期制度和政策的评价

(四)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政策与措施

厘金制度;湘军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前英法美等国的修约活动

2.战争的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清朝政局

1.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的缘起、过程与影响

2.政策与制度的变化

“借师助剿”;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同文馆

(七)太平天国的后期                           

1.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起因、过程与影响

2.后期的政治、经济

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

3.后期的军事斗争

三河之役;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

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1.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赫德与中国海关;蒲安臣使团

2.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深入

3.自然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

(二)洋务派与晚清政治派别               

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思想主张;不同的洋务集团;洋务派与清流派、顽固派之间的关系

(三)创建军事工业与新式海陆军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及其特点;洋务派编练新式海陆军

(四)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                       

1.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洋务民用企业及其特点

2.商办企业

商办企业的出现及其特点

(五)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创办近代新式学校;派遣留美、留欧学生;翻译西书

(六)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评价

(七)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1、新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条约》

2、美、日侵犯台湾

3、英俄进窥西藏

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

(二)中法战争                                

1、法国侵越与黑旗军的援越抗法

刘永福;黑旗军

2、中法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三个阶段;马尾海战;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3、中法战争结局与影响

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中法战争的影响

(三)中日甲午战争                           

1、战前的中国和日本

战前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战前的中日关系

2、甲午战争的经过

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与人物;《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3、战后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民主国;反割台的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4、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一)民族危机的加重                         

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戊戌维新                               

1、维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公车上书;各地的维新变法运动;重要的维新变法团体、学堂与报刊

2、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代表作品及其维新变法思想

3、维新派与顽固守旧的思想论战

论战的缘起、内容与评价;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

4、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5、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三)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义和团在各地的发展;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过程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击;《辛丑条约》签订及其内容、危害

4、义和团运动时期南方的重要政治事件

“东南互保”;惠州起义;自立军起事

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六、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列强侵略的加深;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清末新政

119011905年间的新政改革

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

2、预备立宪时期的新政改革

预备立宪与新政改革;立宪派与预备立宪运动;“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与保路风潮

3、清末新政的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新政的历史影响;失败原因

(三)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

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创立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与活动;兴中会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建立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代表作;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

(五)同盟会的成立与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武昌起义和全国响应;南京临时政府及其评价;帝国主义的破坏与袁世凯窃取政权;“宋案”与二次革命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八)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        

国粹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七、北洋军阀的统治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及其覆灭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的活动

2、民初的反袁斗争

白朗起义;中华革命党

3、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筹安会;洪宪帝制;护国运动

(二)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段祺瑞的独裁;护法运动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十一条”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沙俄对西北边疆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四)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               

农村的社会经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

1.北洋军阀的统治。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

2.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

3.《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4.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山东问题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1.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2.直皖战争和“武力统一”、“联省自治”政策

3.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兴起

1.香港海员罢工

2.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3.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5.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的兴起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1.孙中山与北伐

2.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文化思想

1.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开展

2.文学革命的发展

3.反对封建复古派

4.“科学和人生观”的论战

第三章  国共合作的形成

(一)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二)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广州农讲所

3.沙面罢工

3.平定商团叛乱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

(四)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五卅运动

1.中共“四大”

2.五卅运动

3.省港大罢工

(五)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1.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争

2.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六)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对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2.反对西山会议派,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3.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四章  北伐战争

(一)北伐前夕国内政治军事形势

1.北洋军阀各派的割据与暂时的合作

2.北洋军阀各派的联合“反赤”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先遣队入湘作战和国民政府誓师北伐

2.两湖战场告捷,进军东南五省

3.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

(三)武汉、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收回武汉、九江英租界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四)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

1.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

2.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五章  武汉国民政府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1.迁都之争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2.武汉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加紧干涉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1.武汉政府讨蒋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2.反革命势力对武汉的包围

3.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1.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及其教训

(五)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

第六章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红色政权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3.广州起义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1.国民党新军阀的暂时统一

2.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三)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1.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

(四)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

 1.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2.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军事“围剿”的胜利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

3.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4.各革命根据地反军事“围剿”的胜利

5.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出现

(六)国统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2.教育战线上的斗争

3.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第七章  抗日反蒋

(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

3.帝国主义各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4.中共的抗日主张,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建立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3.土地革命的深入

4.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四)国民党的分化、法西斯化和官僚买办化

1.国民党的分化、分裂和动摇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日益法西斯化

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4.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五)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

1.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

2.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3.遵义会议

4.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路线,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国统区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1.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2.文艺思想战线上的反“围剿”斗争

3.三十年代初期左翼文化的成就

第八章  西安事变 

(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1.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

2.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加紧及其与英美矛盾的扩大

3.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同亲日派的分化

4.一二九运动

5.瓦窑堡会议

(二)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红军东征回师,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西安事变

4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

5.中共全国代表会议

(三)红军主力长征后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第九章  全民族奋起抗战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七七”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上海抗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4.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二)洛川会议和敌后游击战

1.洛川会议

2.华北敌后游击战的初步展开

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4.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5.共产党人论持久战

6.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和反对党内新投降主义的斗争 

(三)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 

1.华北各地和南京的失陷

2.徐州会战

3.武汉、广州的失守

(四)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对内政策

2.国民党对日妥协活动

 第十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

1.日寇的“以华制华”政策

2.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华北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大江南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

3.东江和琼崖的游击战

4.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三)击退逆流和百团大战的胜利

1.远东慕尼黑阴谋.

2.宪政运动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3.国共摩擦的真相

4.外战中的内战

5.百团大战

(四)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1.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3根据地的科学技术

(六)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1.在国统区开展对国民党摧残文化事业的斗争

2.在沦陷区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奴化政策进行的斗争

3.在国统区两种文艺思想的斗争

第十一章  延安的励精图治和重庆的祸国政策

(一)皖南事变

1.皖南事变的发生

2.围绕皖南事交所进行的斗争 

3.中共建立华中局

4.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二)重庆的腐败和祸国

        1.抗战中期的国民党战场

2“曲线救国”

3.国民党在经济上的垄断与掠夺

(三)解放区的励精图治

1.日寇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

2.解放区的各项政策

3.整风运动

4.大生产运动

(四)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2.制止内战的再爆发.

(六)解放区文化战线上的新成就

1.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艺界的新面貌

2.解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3.解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解放区战场的攻势

1.解放区的局部反攻

2.中共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重庆的危机 

1.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2.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中国的两种命运 

1.中共七大 

2.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抗战胜利前夕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四)中美中苏关系

1.史迪威和中国  

2.赫尔利的扶蒋反共政策  

3;雅尔塔协定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3.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十三章  重庆谈判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1.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2.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二)争取实现和平与民主 

 1.重庆谈判和上党、邯郸之战 

 2.民主党派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3.停战协定的签订

4.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三)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

  1.解放区的练兵运动和土地改革的实行

  2.“东北问题”真相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3.国民党二中全会及其破坏政协的暴行

  4.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第十四章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1.国共力量的对比

  2.谈判与内战

 3.马歇尔的“调停”真相和“中美商约”

(二)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发展

  1.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

 2.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3.国共和谈的破裂

 4.国民党对陕北、山东的进攻被粉碎

  (三)少数民族的斗争 

  (四)国统区的危机

 1.经济危机和教育危机

 2.蒋记“国大”的召开 

 3.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

 第十五章  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 

 2.挺进江淮河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3.华东、西北、东北及华北战场的反攻作战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

 3.中共十二月会议

4.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三)解放区的建设

 1.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2.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3.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四)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和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

1.国民党政府的“动员戡乱令”

2.魏德迈在中国的“调查”

3.国民党的“行宪国大”

4.“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5.国统区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6.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

(五)战略决战 

1.济南战役和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1.蒋介石的“引退”和李宗仁的“新政”

2.北平和平谈判

3.京沪解放和国民党政府南逃

4.解放中南和湖南和平解放

5.西南战役和解放大西南

6.沿海岛屿的解放和西藏和平解决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美国援蒋的失败和“白皮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当代史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1.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2.各级人民民主政权与国营经济的建立

(三)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1.抗美援朝战争

  2.土地制度改革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

  5.社会改革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一边倒”外交政策 

 2.毛泽东访苏

(五)国民经济的恢复

  1.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 

  2.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与基本经验

第二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改造

 2.手工业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与成果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文化思想领域的批判与肃反斗争

第三章 中共“八大”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

1.召开前的国内外形势

2.“八大”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二)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背景

2.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1.整风运动

2.反右斗争的经过和影响

第四章  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庐山会议

2.“反右倾”运动

第五章  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与调整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2.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大兴调查之风与各方面工业条例的制定

3.七干人大会

第六章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召开的背景和会议内容

2.影响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1.社教运动的方针政策

2.过程和影响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四)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第七章  中苏论战

(一)起因

(二)论战的大体过程 

(三)经验教训

 

三、主要参考书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三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此后多次重印)

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考试科目代码:[901]               考试科目名称:文化产业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包含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两本参考书的内容)占60%90     

(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部分占40%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15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投资、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经营、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评估、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以及新媒体、数字化、融合等内容。

考试内容:

一、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分离有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等内容。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考察文化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要求了解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经营性文化与文化产业,要求把握经营性文化的属性、文化产业的属性。

(三)公益性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属性,包括公益性文化与规模经济效益、公益性文化与公共物品、公益性文化的价值与市场价值等内容。

三、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

(一)要求掌握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经济特性,包括文化资本属性、文化生产属性,以及企业组织运行模式等三个方面的经济特性。

(三)文化产业的历史演变及产业特征,包括技术发展的影响、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形态,文化、内容和创意生产与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产业分类特征等内容。

四、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

(一)文化产业结构与产业价值链,包括文化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增长效应、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授权产业。

(二)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动,包括文化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文化企业行业与市场绩效、文化产业组织的运动与发展趋势。

(三)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一般关系、文化产业结构变动中的部门文化产业差别、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制度创新。

(四)文化产业投资,包括中国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本与文化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资与融资、文化企业资本运营与财务分析。

五、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

(一)文化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的定义、特性、构成,以及文化资源的资本化。

(二)文化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的内涵、构成,以及文化竞争力与文化资源。

(三)文化品牌,包括文化品牌的定义、文化品牌与文化竞争力、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文化资源。

六、文化产业经营

(一)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人员。

(二)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与规律、国外文化产业经营特点的借鉴性。

七、文化产业政策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文化政策的基本性质与特征、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结构、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政策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与内容,包括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八、文化产业发展

(一)“入世”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掌握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

(二)了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九、文化产业评估

(一)了解从资助到市场,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

(二)文化生产的专业复合体时代,包括文化产业中的生产组织、文化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系统、文化产业公司的产权与结构,技术、消费与政策的联合等内容。

(三)评估文化产业中的变化与延续,重点把握大公司在文化产业和社会中的角色、文化产业组织的创意环境等内容。

十、所有权、组织与文化工作

(一)了解所有权与公司结构的关系、文化产业在全球商业中的地位。

(二)重点把握文化产业专业复合体时代文化产业公司的变革战略:集团化和纵向一体化、独立性与公司内部网络及联盟。

十一、新媒体、数字化与融合

(一)把握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二)文化产业中的数字化概述。

(三)数字音乐技术、桌面出版和杂志出版产业、视频游戏与电脑游戏,数字网络、互联网与万维网。

(四)融合:对未来奇迹的承诺。

 ()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项目与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内容。

考试内容:

一、项目与项目管理

(一)了解项目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了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及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与项目策划。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和特性

(一)了解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二)从不同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特性。

三、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与特点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的类型和运作过程。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一般特点。

(三)了解以文化提升项目价值的方法。

四、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要素和基本原量

(一)了解策划与项目策划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其基本特征。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础性要素。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原理。

(四)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五、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流程

(一)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基本流程。

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项目调研与数据分析

(一)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调研、项目市场调研、数据挖掘与分析。

(二)了解项目调研中的几种分析工具。

(三)熟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调研报告的撰写。

七、文化产业项目的营销策划

(一)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市场细分,包括文化产业项目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方法与步骤。

(二)了解项目市场的定位与选择。

(三)掌握项目策划的营销组合及策略。

八、文化产业项目的融资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的概念及其结构。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基本融资方式,以及其他的复合融资模式。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融资策划流程,了解我国当前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与过程。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素与报告。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评估,包括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的概念及程序、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的要素与标准,重点把握文化产业项目中无形资产评估。

十、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撰写

(一)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规划。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撰写,包括策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撰写策划方案的一般要求和具体技术要求。同时要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的延伸文件。

十一、文化产品的开发及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品的概念、特征、质量标准。

(二)掌握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及其扩展。

(三)重点掌握文化产品开发策划。

十二、文化产业园区策划

(一)了解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要素。

(二)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和经营理念,重点掌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商业模式。

十三、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一)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概述,主要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概念、特征。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要素管理。

十四、文化产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一)了解项目组织结构的确定。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成员管理计划、项目团队成员的配备、设定标准和人员培训、绩效评估与激励、团队成员的沟通管理、团队文化建设等内容。

(三)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经理。

十五、文化产业项目时间管理

(一)了解项目活动定义、排序。

(二)掌握项目活动资源和持续时间估算、项目进度计划与项目进度控制。

十六、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

(一)了解质量与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特性。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包括项目质量计划、项目质量保证、项目质量控制。

十七、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

(一)了解风险与项目风险的概念。

(二)掌握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的成因及特点。

(三)掌握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应对、项目风险控制等内容。

三、参考书目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立波.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赫斯蒙德夫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考试科目代码:[952]         考试科目名称:历史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历史课程论  15

历史教学论  30

历史教师论  20

历史教学评价15

历史教学资源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简答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1)历史课程的沿革

2)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

3)历史课程的目标

4)历史课程的结构

第二章、历史教学论

1)历史教学基本理论

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

3)历史教学方法

4)历史课堂教学技能

5)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第三章、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3)历史教师的备课

4)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四章、历史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2)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3)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第五章、历史教学资源

1)历史教学资源概述

2)历史课程标准

3)历史教材

4)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方法、任务、要求。

2、了解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3、运用历史教学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三、参考书目

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与[04010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加试科目:中外通史

(与[0602]中国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中外通史》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

(与[0602]中国史、[0603]世界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相同)

 

考试科目代码:[333]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60

  中国教育史    30

  外国教育史    30

教育心理学    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说明:本《大纲》由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等教授编写,教育心理学部分由西南大学张大均、郭成教授编写,中国教育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杜成宪教授编写,外国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和王晨副教授编写】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古代文化常识    20

  古汉语基础知识    20

中国史籍和史家    20

古书阅读能力、文言文理解    4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旨在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选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古书阅读能力、文言文的理解解能力,考察学生对中国史籍和史家的认识和了解。

1.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选的掌握。

2.考查考生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3.考查考生古书阅读能力、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 考察学生对中国史籍和史家的认识和了解。

 

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历法、纪年纪日方法

2、中国古代职官

3.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

4.避讳

5.中国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6. 汉字的演变和构字方法

 

二、古汉语基础知识

 

1、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活用

2.一些重要虚词的用法

3、句式的特点: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句子成分的省略、

判断句的表示

被动句的表示

常见的固定结构(关于询问、反问、指代的格式)

 

 

三、古书阅读能力、文言文的理解

  

1.古文今译

2.释词

3.划分段落结构

4.概括大意、提炼中心思想

5.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分析

 

四、中国古代史籍和史家

 

1.纪传体史

史记

汉书

其他正史

2.编年体史

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史

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史

国语

战国策

5.典志体史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三通”、“九通”

会典、会要

6.其他史籍资料

甲骨文

金文

碑刻文字

出土简牍

吐鲁番、敦煌文书

诗经

尚书

文学总集、别集

7.史学评论

史通

通志总序

文史通义

8.中国古代史官制度

9.重要史家

孔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郑樵、袁枢、马端临、章学诚

  

三、主要参考书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高振铎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史学论文写作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①史料分析;

②对中外历史上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分析、比较和评价。

 

二、考试目标

1.熟知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史料,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主要参考书

田澍编著《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通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  40%

  中国近代史  30%

  中国现代史  3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5小题,各计8%,共计40%

简答题:     2小题,各计15%,共计30%

分析论述题: 1小题,各计30%,共计3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史前时代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三)西周的盛衰

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解体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四章 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东汉的政治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 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

(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胜利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                

(四)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政策与措施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                           

(六)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清朝政局

(七)太平天国的后期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二)洋务派与晚清政治派别               

(三)创建军事工业与新式海陆军                 

(四)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                       

(五)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六)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七)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二)中法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一)民族危机的加重                          

(二)戊戌维新                               

(三)义和团运动                            

第六章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二)清末新政

(三)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五)同盟会的成立与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八)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及其覆灭            

(二)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四)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               

(五)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

(二)五四爱国运动

(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兴起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五)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开展、“科学和人生观”的论战

第三章  国共合作的形成

(一)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二)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

(四)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五卅运动

(五)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

(六)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第四章  北伐战争

(一)北伐前夕国内政治军事形势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三)武汉、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四)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五章  武汉国民政府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

(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五)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

第六章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红色政权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三)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四)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军事“围剿”的胜利

(六)国统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抗日反蒋

(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二)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四)国民党的分化、法西斯化和官僚买办化

(五)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

(六)国统区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第八章  西安事变 

(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

(二)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红军主力长征后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第九章  全民族奋起抗战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二)洛川会议和敌后游击战 

(三)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 

(四)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第十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三)击退逆流和百团大战的胜利

(四)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六)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十一章  延安的励精图治和重庆的祸国政策

(一)皖南事变

(二)重庆的腐败和祸国      

(三)解放区的励精图治

(四)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

(六)解放区文化战线上的新成就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解放区战场的攻势

(二)重庆的危机 

(三)中国的两种命运 

(四)中美中苏关系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十三章  重庆谈判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二)争取实现和平与民主  

(三)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

第十四章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发展

 (三)少数民族的斗争 

 (四)国统区的危机

第十五章  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三)解放区的建设

(四)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和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

(五)战略决战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主要参考书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此后多次重印)

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田野考古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田野考古学理论    40

  考古调查与发掘    20

  室内整理          20

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

分析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能够在考古工作中熟练运用。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一)地层学

(二)类型

(三)聚落考古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发掘

(一)考古调查

(二)探方发掘法

(三)墓葬发掘法

第三章 室内整理

(一)室内整理的步骤

(二)对遗存纵横关系的研究

第四章 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一)编写田野考古报告的基本要求

(二)田野考古报告种类

 

 

三、主要参考书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文化产业与管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化产业与管理总论    60%     

(二)文化产业与管理分论    4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各计5%,共计20%

简答题:    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 20%,共计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文化产业概论部分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文化产业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文化产业与管理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迅速崛起中的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征,包括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掌握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和模式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客观分析。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国际借鉴,主要掌握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调节型”管理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交叉型”管理模式。

(三)重点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与模式。

三、文化产业资源与开发

(一)了解文化产业资源的构成情况。

(二)了解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

(三)熟练掌握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原则。

四、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

(一)了解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主体与客体。

(二)掌握文化产业资本投资和运营方式。

(三)掌握文化产业投资的宏观管理。

五、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了解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构成。

(二)重点掌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

六、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掌握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掌握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七、图书出版业管理

(一)了解图书出版业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二)重点掌握图书出版业管理的原则、内容与手段。

八、新闻传媒业管理

(一)了解新闻传媒的属性和传媒过程。

(二)重点掌握我国新闻传媒业的管理模式。

九、广播影视业管理

(一)了解广播影视业的范畴和地位,掌握广播影视业的特征与趋势。

(二)重点掌握广播影视业的宏观管理。

十、动漫业管理

(一)了解动漫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二)重点把握动漫业制作、发行和播映管理,以及动漫业衍生品及其管理。

十一、网络业管理

(一)了解网络业的概念和特征。

(二)掌握网络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

(三)掌握网络业的管理创新,特别是观念创新。

十二、表演艺术业管理

(一)了解表演艺术业管理的性质、职能和任务。

(二)掌握表演艺术业的生产特性和管理特点。

(三)重点掌握表演艺术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十三、广告业管理

(一)了解广告业的内涵与特点、广告业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二)重点掌握广告业的法律管理与消费者监督和行业自律。

十四、体育等休闲业管理

(一)了解体育赛事的分类与管理。

(二)重点掌握休闲娱乐业的经营与管理。

(三)重点掌握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

三、参考书目

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文化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基础部分 占40%40     

(二)综合部分 占60%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计算题:    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14分,共28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正确理解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并能运用文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经济现象和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导论

(一)理解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学的性质

(二)了解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目标与方法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同构与互动

(二)文化增长与经济增长

(三)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

(四)文化与经济一体化

文化经济的存在形态与结构

(一)文化经济的存在形态与结构划分

(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经济

(三)公共与非公共文化经济

(四)文化经济存在的时空形态与结构

四、文化生产

(一)文化生产、现代文化生产与文化生产者

(二)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与特征

(三)现代文化生产的双重运动

五、文化需求、供给与均衡

(一)文化需求

(二)文化供给

(三)文化均衡

六、文化消费

(一)文化消费的性质、特点与作用

(二)文化消费关系与结构

(三)文化消费运动及实现

七、文化市场

(一)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市场理

(二)文化市场主体及其关系

(三)文化市场形态与结构

八、文化商品

(一)文化商品的意义与特征

(二)文化商品价值

(三)文化商品价格理论

九、文化投资

(一)文化投资的性质与特点

(二)文化投资的运动过程

(三)文化成本与收益

十、文化战略

(一)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

(二)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三)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成、类型和模式

十一、艺术家劳动市场和版权

(一)艺术家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分析

(二)艺术家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实证研究

(三)版权经济学

十二、创意产业

(一)创意产业经济学

(二)音乐产业经济学

(三)电影产业经济学

(四)节庆、创意城市和文化旅游经济学

三、参考书目

[1]胡惠林.文化经济学(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Ruth Towse.A Text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古代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先秦部分    20%

  秦汉至隋唐  40%

宋元明清    4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3小题,各计20%,共计60%

分析论述题: 1小题,各计40%,共计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夏商西周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夏商西周和各部族的关系

第二章 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三章 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东汉的政治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

(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六章 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

 

 

三、主要参考书

 

李天石、王建成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古代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先秦部分    20%

  秦汉至隋唐  40%

宋元明清    4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3小题,各计20%,共计60%

分析论述题: 1小题,各计40%,共计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考试内容:

 

第一章 夏商西周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夏商西周和各部族的关系

第二章 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三章 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东汉的政治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

(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六章 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

 

 

三、主要参考书

 

李天石、王建成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部分    40

  综合部分    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5小题,各计8%,共计40%

简答题:     2小题,各计15%,共计30%

分析论述题: 1小题,计3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框架的掌握。

2、考查考生对有关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理论问题的了解。

 

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含义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二、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二、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帝制时代的发展与隆盛

 

第四章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

二、汉字的各种主要字体

三、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

 

第五章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

一、简牍制度

二、卷轴制度

三、册页(叶)制度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沿革

一、郡县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统县政区的变化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天学、数理化、中医的独特成就

二、四大发明

 

第八章 中国古代制度

一、礼仪制度:“吉、嘉、宾、军、凶”五礼

二、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

三、选举制度:察举制与科举制

 

第九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书法艺术的历程

二、中国古代建筑

三、中国古代绘画

 

第十章 中国古代思想、哲学与宗教

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二、佛教与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

 

三、参考书目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基础部分  40%       

(二)综合部分  6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框架的掌握。

2、考查考生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重大理论问题的了解。

3、考查考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基础知识

中国历代的疆域、政区、民族、人口迁移。

二、综合知识

对古代中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的认识。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开发,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二、综合知识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基础知识

宗法制度,家国同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三纲五常。

二、综合知识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基础知识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青铜时代,诸子百家,儒学独尊,经学,玄学,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宋学,理学,明代王学,西学东渐。

二、综合知识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明清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一、基础知识

汉语,汉字,六书,竹书,纸卷,蝴蝶装,线装,类书与丛书。

二、综合知识

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基础知识

天象记录,天体测量,历法修订,十进位,五行、经络与针灸,中药学,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二、综合知识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与选举

一、基础知识

乡举里选,官学与私学,国学与郡县学,太学,察举,科举,书院。

二、综合知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评价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基础知识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二、综合知识

古代文学的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基础知识

原始彩陶,青铜纹饰,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

二、综合知识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与基本类型。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基础知识

家族本位,家长制,传统美德,道德人格。

二、综合知识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基础知识

中国远古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

二、综合知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基础知识

古代哲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佛学。

二、综合知识

儒道的人生境界及其对古代文人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基础知识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和,刚健

二、综合知识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现代意义。

 

三、参考书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中外通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    20%

  中国近代史    20%

  中国现代史    20%

世界古代史    20%

世界近代现代史    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2小题,各计2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 30%,共计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考查考生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掌握。

2、考查考生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3、考查考生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概念及综合分析能力。

 

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1、先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2)夏商周三代:

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兴盛

3)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2、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220589年)

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581907年)

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9071368年)

6.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368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既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1)近代前期:18401919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后期:19191949

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近代前期: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2)近代后期:局部抗战——全面(全民族)的抗战

3、中国人民的探索:

1)近代前期:

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B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共初创;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领导工农武装起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中后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D、解放战争(1945-1949年):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从194910月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和一届人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2)探索中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浩劫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现在

1)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四、世界古代史:奴隶制时代

 

1、古希腊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城邦和希腊公民——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五、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7世纪初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

1、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国际关系:英法荷的殖民扩张和争霸,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建立“日不落帝国”

1)殖民扩张:英、荷

2)殖民争霸: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三)、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国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国际关系: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

社会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关系: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1945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六)、二战后至今:1945年――现在

1、资本主义:

A、美国经济稳定发展(二战后——70年代)     

“滞胀”(70年代中后期)      复苏(80年代)      繁荣(90年代)

B、西欧、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70年代)

C、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国际关系:

1)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当今世界呈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

  

三、主要参考书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三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此后多次重印)

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和沿革研究     10%

(二)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理论研究             20%

(三)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和教学研究           30%

(四)乡土教材和教学研究                   10%

(五)海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3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8小题,各计5%,共计40%

分析论述题: 3小题,各计20%,共计60%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一)考试目标:

1.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及教科书编纂的基本理论;

2.能运用中学历史教材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及沿革研究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萌芽;近代历史教科书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历史教科书的日臻完善。

2.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理论研究

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表述方法和语言文字;历史教科书的评价和选择。

3.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和教学研究

史料和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分类;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功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教学方法。

4.乡土教材和教学研究

乡土史教材溯源和“乡土热”的兴起;乡土教材的教育功能;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史教材的教学方法。

5. 海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香港与内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大陆与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前苏联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美国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日本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英、法等国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研究           30%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研究               20%

(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技巧研究         20%

(四)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指导研究             10%

(五)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约8小题,各计5%,共计40%

分析论述题:约3小题,各计20%,共计60%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一)考试目标:

1.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及现代化教学方式;

2.能运用教学实践成果来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及对历史教学进行评价研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研究

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导学案写作;课件说课;微格教学;中学历史教师的板书及教具制作。         

2.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研究

讲授时间的方法;讲授空间的方法;讲授人物的方法;专题历史教授技能研究;讲授政治史的方法;讲授经济史的方法;讲授文化史的方法;中外综合历史讲授方法。              

3.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技巧研究

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影视材料的使用;网络材料的使用。        

4.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指导研究

听课技巧的指导;记录技巧的指导;复述技巧的指导;复习技巧的指导。            

5.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技巧;单元教学(学习)评价技巧;期末教学(学习)评价技巧;结业学习评价技巧。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专业外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世界上古中世纪史         40

(二)世界近代史               30

(三)世界现代史               30

 

4)题型结构:英译中,共 4小题,每小题25

 

二、考试目标、内容及要求

 

1)考试目标:①、对世界历史所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②、对世界历史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考试内容:选取四段与世界历史各阶段相关的英文文献,要求考生当场阅读,并把它们翻译为汉语。

 

3)考试要求:考试为闭卷,不允许携带语言辞典及相关专业书籍。译文应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行文流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分割线==========

2025湖南师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