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004文学院 > 正文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考研文学院考试大纲

作者:鸿知湖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hunnuyan.com 浏览:889 次 发布时间:2020/12/25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湖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本页面信息由本站(机构非学校)从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转载,原文链接及信息请大家点击学校相关网站查看。

考试科目代码:[712]考试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本试卷分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两大部分

(1)文学理论(100分)

文学本质论25

文学作品论25

文学创作论20

文学接受论约20分

文学发生发展论10

(2)文学评论(50分)

4、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100分)

填空题: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50分)

文学评论题:要求考生阅读试卷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论角度自选,可整体上谈,也可就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立论。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理论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文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

1、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③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纪的一种方式

④文学的社会作用

2、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①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3、文学作品的构成

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文学作品的内容

③文学作品的形式

4、文学体裁

①文学体裁的涵义、区分、特点与意义

②诗歌、小说、散文

③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5、文学的创作

①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②文学的创作过程

③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

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6、文学的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

①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

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④社会主义文学及其创作方法

⑤文学风格

⑥文学流派

7、文学的接受

①文学的接受活动

②文学鉴赏

③文学批评

8、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

①文学生产

②文学消费

③文学传播

④文学与文化产业

9、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①文艺的起源

②文学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学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

根据试卷提供的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1、要体现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不可写成抒情散文或泛泛而谈的读后感。2、要扣住所给材料进行评论,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3、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4、字数控制在900字到1100字之间。

 

三、主要参考书

1、文学理论: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文学评论: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1年第2次印刷。(注:此书只供考生写作文学评论参考,不进入文学理论的考试内容。)

 

 

考试科目代码:[830]考试科目名称:外国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欧美文学(西方文学)史110

亚非文学(东方文学)4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外国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外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发展态势,各阶段的重要情况,各主要国家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

3掌握东方文学古代阶段的印度文学、希伯来文学,中古阶段的日本文学、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近现代阶段的印度文学、日本文学的重要情况和重要作家作品。

考试内容:

一、西方文学(欧美文学)

(一)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

1、古希腊文学的人本主义精神、现世主义特点、成就突出的几大门类;

2、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和奥林匹斯神系的主神;

4、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创作及其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5、罗马文学与希腊文学的关系及其黄金时代的名家名作。

(二)中世纪文学

1、教会文学的概念,英雄史诗的概念和代表作,市民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

2、骑士文学的概念、类型、思想艺术特征、意义影响、代表作;

3、但丁的地位、创作概况,在文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意义影响;

4、《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二重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文学)

1、人文主义思想要点,人文主义文学特征;

2、大学才子派、流浪汉小说、七星诗社等名词概念;

3、彼得拉克、薄伽丘的创作,《十日谈》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意义、影响;

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

5、拉伯雷《巨人传》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

6、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时期的概况,莎士比亚在欧美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莎士比亚化、福斯泰夫式背景等名词概念;

7、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传奇剧的思想艺术特点、代表作概况,;

8、《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情节,夏洛克、鲍西娅的形象;

9、《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悲剧的思想艺术特点、主人公形象。

(四)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产生背景、发源地、中心、创作代表、理论代表;

古典主义、三一律等名词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的两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创作概况、思想艺术基本倾向;

《伪君子》、《悭吝人》的思想艺术特点、主人公形象。

(五)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思想的要点和启蒙文学的特征;

英国、法国、德国启蒙文学概况;

百科全书派、狂飙突进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文学等名词概念;

笛福、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席勒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主人公形象;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艺术特点、主人公形象、意义影响;

歌德《浮士德》的思想内容、情节主线与篇章结构、主要人物(浮士德、靡菲斯特)的特点、艺术特点、辩证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六)19世纪前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在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的发展概况和代表作家;

耶拿派、海德堡派、湖畔派、拜伦式英雄、欧那尼之战等名词概念;

《抒情歌谣集》中的名作及该诗集序的意义,雪莱的名作,司各特的创作成就;

拜伦《唐璜》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对照艺术的体现;《悲惨世界》《九三年》的基本内容;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发展概况、名家名作特别是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名家的名作。

(七)19世纪中后期文学

1、19世纪中后期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欧美主要国家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简况;

4、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梅塘之夜、威塞克斯小说、自然派、多余人等名词概念;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和名作;

5、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规模、特点、社会历史内容;《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的思想艺术特点、主要人物形象;

6、托尔斯泰创作概况;《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思想艺术特点、主要人物形象;

7、司汤达、狄更斯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主要人物形象;

8、哈代、易卜生、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主要人物形象;

9、左拉、波德莱尔、王尔德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八)20世纪文学

1、20世纪欧美文学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含后现代主义)文学、新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三大潮流的宏观发展态势;

2、20世纪前期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迷惘的一代和20世纪后期的垮掉的一代、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名词概念;

高尔基、肖洛霍夫、劳伦斯、罗曼·罗兰、布莱希特、海明威、昆德拉、贝娄、奈保尔等人的创作成就、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艾略特、卡夫卡、福克纳、萨特、贝克特、海勒、马尔克斯、纳博科夫、罗伯-格列耶等人的创作成就、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二、东方文学(亚非文学)

(一)古代文学

1、古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2、埃及、巴比伦文学的突出成就;

3、《旧约》、“摩西五经”等名词概念,《旧约》中的神话、英雄传说、诗歌、小说、戏剧名篇,《旧约》艺术成就和影响;

4、古代印度诗歌、故事、戏剧的名篇及其基本内容,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的情节内容和思想艺术特点。

(二)中古文学

1、中古亚非文学的特点;

2、中古日本文学四个时期的宏观发展概况、各时期突出的名家名作,“和歌”、“物语”、“能”、“狂言”等名词概念;

3、紫式部《源氏物语》的思想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艺术特点;

4、中古波斯三大诗人的创作成就;

5、《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近现代文学

1、近现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2、日本近代文学的宏观发展概况和名家名作;

3、泰戈尔的世界影响,主要诗集(如《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的基本内容,《戈拉》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

4、夏目漱石、普列姆昌德、纪伯伦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四)当代文学

亚非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突出代表、主要派别;

当代黑非洲文学的发展概况、突出代表;

川端康成的创作概况、风格特点,《雪国》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主要人物形象

迈哈福兹、索因卡、库切的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三、主要参考书

黄怀军、詹志和主编《外国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考试科目代码:[713]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综合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言学概论50

古代汉语50

现代汉语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语言学概论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语言学概论中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导论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关于聋哑人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符号以及用符号来交际;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合乎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语音

  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2.音响

  语音四要素;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

  3.发音

  发音器官;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元音;辅音

  4.音位

  对立和互补;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5.音位的聚合

  区别特征;聚合群

  6.音位的组合

  音节;语流音变

  第四章语法

  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说话要符合规则;语法规则;语法单位

  2.组合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组合的层次性;组合的递归性

  3.聚合规则

  词类;形态;语法范畴

  4.变换

  变换和句型;变换和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多义

  5.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词义

  1.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聚合

  单义和多义;同义词;反义词

  3.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词义和环境;“言内意外”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和语言

  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

  2.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3.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特点

  2.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3.语言的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共同语;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结构规则的借用

  2.语言的融合

  语言系统的排挤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过程

  3.语言接触的一些特征形式

  “洋泾浜”;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2.语法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2.我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语音

1.语音的性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及其作用

2.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

3.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4.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认识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

5.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39个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

6.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

7.音变现象: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的音变;

章文字

1.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汉字的结构:结构单位(笔画、偏旁)、笔顺的基本规则及运用、造字法及形旁声旁的作用与局限性

4.掌握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第四章词汇

1.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词汇、语素、

2.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分析合成词的结构类型

3.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4.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

5.词义的分解:义项及其分类、比喻义和比喻、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6.语义场:同义词及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及其种

7.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

8.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第五章语法

1.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

2.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

3.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

4、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

5.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

6.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

7.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

8.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

9.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第六章修辞

1.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内容包括传统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分析,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汉字书体的演变

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的通行时代和主要特点,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隶变造成的简省讹变字例。

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内容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的概念,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及文选中字例分析,通假字的对应本字及其意义,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二章词汇

1.词语的演变与类型

内容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偏义复词的概念。

2.词语的意义

内容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训诂

1.训诂的含义

2.训诂的材料与内容

3.训诂的术语

4.训诂的方式

5.古注的读法

6.校勘

第四章音韵

1.音韵概说

2.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

3.中古语音系统

4上古语音系统

5.近体诗的格律

第五章语法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词类活用的性质和主要类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充当状语的类型及其作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介词“于(於、乎)、以、为”,连词“而、以、则、然”,助词“之、是、者、所”,语气词“盖、也、矣、乎、夫、哉、邪(耶)”。

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内容包括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的特点及构成,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

第六章文选的阅读

1标点:对没有标点的古文,能按句子内容和语气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正确标点。

2.翻译:要求译文语句通顺,文字规范。

 

三、主要参考书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冀骋主编:《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考试科目代码:[861]考试科目名称:现代汉语及中国文化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现代汉语90

中国文化约6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辨析、分析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掌握语言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进行分析,能对汉字、语言的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3.能运用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释语言现象。

考试内容:

一、现代汉语概说

(一)现代汉语的概念

1.广义的现代汉语和狭义的现代汉语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3.现代汉语方言

方言的概念;方言和语言;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

(二)现代汉语的特点

理解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并举例解释说明。

二、现代汉语语音

(一)语音概说

1.语音的性质

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尤其是充分理解语音的社会属性。

2.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音节、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声母、韵母、声调

3.语音的描写和记录

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用国际音标正确拼写普通话;结合音位理论理解《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二)普通话的声母

1.声母与辅音

理解声母与辅音的区别和联系

2.声母的分类

按发音方法进行的分类;按发音部位进行的分类。对普通话22个辅音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行描写

3.声母辨正

(三)普通话的韵母

1.韵母与元音

理解韵母与元音的区别和联系

2.韵母的分类

按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分;按韵母内部结构分;按韵尾分。通过韵母不同角度的分类,理解韵头、韵腹、韵尾、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等概念。能对普通话的10个单韵母进行充分描写。

3.韵母辨正

4.韵母与押韵

什么是押韵;十三辙、十八韵

(四)普通话的声调

1.声调和声调语言

什么是声调;什么是声调语言

2.调值和调类

什么是调值;什么是调类;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和调类;调值与调类的关系;古今调类的演变规律

3.声调与平仄

什么是平仄,如何划平仄

(五)普通话音节和普通话拼写

1.普通话音节结构分析

音节的音素分析;音节的声韵调分析

2.普通话声韵调配合规律

3.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

4.普通话音节的拼写

能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普通话,掌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六)语流音变

1.变调

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轻声,轻声的性质,轻声的规律,轻声的作用

2.儿化

什么是儿化;儿化的规律;儿化的作用

3.语气词“啊”的音变

七、语音的规范化

异读词的概念;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三、现代汉语词汇

(一)词汇及词汇的构成

1.什么是词汇

2.词汇的构成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熟语

(二)语素

1.语素的定义

2.语素的分类

(三)词

1.什么是词

词的定义;词和语素的区别与联系;词和短语的区别与联系

2.词的构成

单纯词,单纯词的类型;合成词,合成词的结构方式

3.词义

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分析

4.同义词及同义词辨析

5.多义词及同音词

什么是多义词;多义词的义项;什么是同音词,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和联系。

(四)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

1.词汇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演变

2.词汇的规范化

什么是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四、现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概说

语法的含义;语法的性质;语法单位;语法分析

(二)词类

1.划分词类的依据

2.词的语法类别

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及类别,能够辨别词性;准确理解兼类词,同形同音词、同一个词处于不同句法成分等知识

(二)短语

1.短语的类型

短语的结构类型;短语的功能类型

2.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

能熟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短语(含多义短语)进行层次分析

(三)句子

1.单句

单句的特征;单句的类型:结构类型(句型)、语气类型(句类);句子成分(句内成分,句外成分);句型分析;特殊句式;句子成分分析法;修改病句

2.复句

复句的识别;紧缩句;复句的类型;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

五、汉字

(一)汉字概说

1.汉字和汉语

2.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的结构

1.笔画

笔画的性质和类型;笔画组合的方式和顺序(笔顺)

2.部件

部件的性质和类型

3.偏旁和部首

4.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

5.汉字造字法

6.汉字的排列顺序

汉字的音序排列;汉字的形序排列

7.汉字的规范

汉字规范的内容;规范的汉字;不规范字和错别字

六、修辞

1.什么是修辞

2.语音修辞

3.词语修辞

4.句子修辞

5.修辞格

掌握各种修辞格,既能对句子中使用的辞格进行分析,又能运用修辞格写话。

 

中国文化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文化经典和中国历史脉络。

2.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与现代社会的一致性问题。

考试内容:

一、中国文化概说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理解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

三、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及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全面理解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理解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家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五、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2.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3.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六、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2.汉字的历史和特点

3.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古代教育、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史学

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中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科举制度

3.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诗词、散文、辞赋、戏剧、小说等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4.中国古代艺术

掌握中国古代各类艺术的风采与成就;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5.中国古代史学

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了解各类典籍藏书;了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体会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2.中国伦理思想的体系及历史发展

3.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九.宗教信仰

1.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教与中国文化

3.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佛教

4.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5.儒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十.中国古代哲学

1.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十一、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

1.中国文化的特点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十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中西方文化之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主要参考书

 

鲍厚星、罗昕如主编,现代汉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考试科目代码:[713]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综合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言学概论50

古代汉语50

现代汉语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语言学概论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语言学概论中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导论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关于聋哑人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符号以及用符号来交际;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合乎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语音

  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2.音响

  语音四要素;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

  3.发音

  发音器官;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元音;辅音

  4.音位

  对立和互补;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5.音位的聚合

  区别特征;聚合群

  6.音位的组合

  音节;语流音变

  第四章语法

  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说话要符合规则;语法规则;语法单位

  2.组合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组合的层次性;组合的递归性

  3.聚合规则

  词类;形态;语法范畴

  4.变换

  变换和句型;变换和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多义

  5.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词义

  1.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聚合

  单义和多义;同义词;反义词

  3.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词义和环境;“言内意外”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和语言

  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

  2.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3.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特点

  2.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3.语言的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共同语;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结构规则的借用

  2.语言的融合

  语言系统的排挤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过程

  3.语言接触的一些特征形式

  “洋泾浜”;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2.语法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2.我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语音

1.语音的性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及其作用

2.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

3.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4.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认识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

5.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39个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

6.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

7.音变现象: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的音变;

章文字

1.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汉字的结构:结构单位(笔画、偏旁)、笔顺的基本规则及运用、造字法及形旁声旁的作用与局限性

4.掌握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第四章词汇

1.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词汇、语素、

2.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分析合成词的结构类型

3.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4.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

5.词义的分解:义项及其分类、比喻义和比喻、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6.语义场:同义词及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及其种

7.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

8.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第五章语法

1.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

2.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

3.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

4、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

5.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

6.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

7.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

8.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

9.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第六章修辞

1.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内容包括传统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分析,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汉字书体的演变

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的通行时代和主要特点,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隶变造成的简省讹变字例。

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内容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的概念,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及文选中字例分析,通假字的对应本字及其意义,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二章词汇

1.词语的演变与类型

内容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偏义复词的概念。

2.词语的意义

内容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训诂

1.训诂的含义

2.训诂的材料与内容

3.训诂的术语

4.训诂的方式

5.古注的读法

6.校勘

第四章音韵

1.音韵概说

2.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

3.中古语音系统

4上古语音系统

5.近体诗的格律

第五章语法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词类活用的性质和主要类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充当状语的类型及其作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介词“于(於、乎)、以、为”,连词“而、以、则、然”,助词“之、是、者、所”,语气词“盖、也、矣、乎、夫、哉、邪(耶)”。

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内容包括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的特点及构成,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

第六章文选的阅读

1标点:对没有标点的古文,能按句子内容和语气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正确标点。

2.翻译:要求译文语句通顺,文字规范。

 

三、主要参考书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冀骋主编:《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考试科目代码:[827]考试科目名称:古今汉语(古代汉语方向)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文字词汇30

训诂音韵30

语法修辞30

古注校勘约20分

文选约40分

4)题型结构

书写题:约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简答或分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左右,共50

综合阅读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音韵、诗律、语法、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理解和分析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考试内容:

(一)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汉字的产生

2)传统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分析

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4)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分析

5)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的通行时代和主要特点

2)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

3)隶变造成的简省讹变字例

3.古书中的用字

1)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

2)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的概念

3)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及文选中字例分析

4)通假字的对应本字及其意义

5)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分析

(二)词汇

1.词语的演变与类型

1)古今词义的变化

2)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偏义复词的概念

2.词语的意义

1)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同义词的辨析

3)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3.同源词

1)同源词的概念和分类

2)同源词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三)音韵

1.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2.《诗经》与上古音

3.三十六字母及《广韵》

4.唐宋诗词的格律

5.文字通假与古代汉语双声叠韵关系

6.音同与音近

(四)语法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

1)词类活用的性质和主要类型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3)名词充当状语的类型及其作用

4)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5)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

6)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

1)介词“于(於、乎)、以、为”

2)连词“而、以、则、然”

3)助词“之、是、者、所”

4)语气词“盖、也、矣、乎、夫、哉、邪(耶)”

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

2)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

3)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

4)否定句的特点及构成

5)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

(五)训诂

1.训诂的内容

2.训诂的方法

3.训诂的术语

4.训诂的形式

(六)修辞

1.古代常用修辞格的概念

2.修辞的效果

三、主要参考书

1.《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古代汉语》,蒋冀骋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考试科目代码:[713]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综合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言学概论50

古代汉语50

现代汉语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语言学概论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语言学概论中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导论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关于聋哑人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符号以及用符号来交际;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合乎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语音

  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2.音响

  语音四要素;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

  3.发音

  发音器官;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元音;辅音

  4.音位

  对立和互补;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5.音位的聚合

  区别特征;聚合群

  6.音位的组合

  音节;语流音变

  第四章语法

  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说话要符合规则;语法规则;语法单位

  2.组合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组合的层次性;组合的递归性

  3.聚合规则

  词类;形态;语法范畴

  4.变换

  变换和句型;变换和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多义

  5.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词义

  1.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聚合

  单义和多义;同义词;反义词

  3.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词义和环境;“言内意外”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和语言

  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

  2.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3.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特点

  2.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3.语言的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共同语;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结构规则的借用

  2.语言的融合

  语言系统的排挤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过程

  3.语言接触的一些特征形式

  “洋泾浜”;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2.语法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2.我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语音

1.语音的性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及其作用

2.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

3.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4.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认识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

5.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39个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

6.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

7.音变现象: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的音变;

章文字

1.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汉字的结构:结构单位(笔画、偏旁)、笔顺的基本规则及运用、造字法及形旁声旁的作用与局限性

4.掌握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第四章词汇

1.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词汇、语素、

2.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分析合成词的结构类型

3.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4.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

5.词义的分解:义项及其分类、比喻义和比喻、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6.语义场:同义词及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及其种

7.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

8.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第五章语法

1.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

2.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

3.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

4、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

5.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

6.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

7.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

8.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

9.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第六章修辞

1.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内容包括传统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分析,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汉字书体的演变

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的通行时代和主要特点,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隶变造成的简省讹变字例。

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内容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的概念,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及文选中字例分析,通假字的对应本字及其意义,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二章词汇

1.词语的演变与类型

内容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偏义复词的概念。

2.词语的意义

内容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训诂

1.训诂的含义

2.训诂的材料与内容

3.训诂的术语

4.训诂的方式

5.古注的读法

6.校勘

第四章音韵

1.音韵概说

2.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

3.中古语音系统

4上古语音系统

5.近体诗的格律

第五章语法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词类活用的性质和主要类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充当状语的类型及其作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介词“于(於、乎)、以、为”,连词“而、以、则、然”,助词“之、是、者、所”,语气词“盖、也、矣、乎、夫、哉、邪(耶)”。

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内容包括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的特点及构成,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

第六章文选的阅读

1标点:对没有标点的古文,能按句子内容和语气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正确标点。

2.翻译:要求译文语句通顺,文字规范。

 

三、主要参考书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冀骋主编:《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27]考试科目名称:古今汉语(现代汉语方向)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绪论:约10分

语音:约25分

文字:约20分

词汇:约25分

语法:约50分

修辞:约2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含标注音标):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15分题两个,20分题两个,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

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基本概念。

能运用所掌握的现代汉语理论与知识来分析语言现象,探讨现实语言问题。

考试内容:

一、绪论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内涵),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代表性方言,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执行。

二、语音

(一)语音概说

语音的性质,语音学的基本概念:音节、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

母、韵母、声调。

语音的描写和记录

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国际音标:重点掌握与现代汉语语音(声母、韵

母、声调)对应的国际音标。

(三)普通话的声母

声母的定义,声母的分类、音标,声母的辨正。

(四)普通话的韵母

韵母的定义,韵母的分类、音标,韵母的辨正,押韵。

(五)普通话的声调

声调的定义,调类和调值及其关系,古今调类演变规律,声调与平仄。

(六)普通话音节和普通话拼写

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分析:音节的音素分析、音节的声韵调分析、音节

的声韵调配合规律分析,正词法和汉语拼写,了解《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七)语流音变

变调的规律,轻声的性质及轻声音节的主要规律,儿化的含义及儿

化音节的规律,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了解《普通话必读轻声词语表》。

(八)语音的规范化

语音规范化的标准,异读词的规范问题,了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三、文字

(一)汉字概说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字的性质,汉字的优点和缺点,汉字现代化。

(二)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笔画,汉字的部件,汉字的创造方法,汉字的结构方式。

(三)汉字的体系

汉字的数量、频率、排列顺序,字号、字体,数字规范。

(四)汉字规范

汉字规范的含义,规范汉字的含义及内容,简化汉字。

(五)汉字信息处理(只了解)

汉字电脑内部处理代码,汉字电脑处理输入代码,汉字电脑排版。

四、词汇

(一)词汇概说

词汇的含义,词汇学的研究内容。词汇单位: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实语素(词根)、虚语素(词缀)、词。语素的确定方法,语素的分类,词和语素的区别,词和短语的区别。

(二)词的构成

单纯词的定义、分类,连绵词,合成词的定义、分类。

(三)词义

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分析:义项与义项分析,义素与义素分析。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四)词的聚合

语义场的定义,语义场的种类,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同义词的辨析。同音词的性质与类型,同音词产生的原因,同音词与多义词的界限。异形词及其规范原则。

(五)词汇的构成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及其二者的关系,基本词汇的特点,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及其分类、行业词。

(六)熟语

熟语的定义,成语的定义、性质、来源,惯用语及其特点,歇后语及其分类。

(七)词汇的发展与规范化

词汇发展所表现的三个方面,新词的定义、特点,旧词的存废,词义演变的几种情况。词汇规范化(或判断一个新词语是否规范)的原则。

五、语法

(一)语法概说

语法的性质,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语法分析的方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表—里—值”小三角、“普—方—古”大三角。

(二)词类(一)

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各类实词的定义、语法特点、小类(各类实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代词),相关词类之间的辨析。

(三)词类(二)

各类虚词的定义、语法特点、小类(各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特殊词类拟声词、叹词),相关词类之间的辨析。词的兼类的性质及其与同音词、词类活用的区别,常见的兼类词。

(四)短语

短语的结构类型: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偏正短语、述补短语、联合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介宾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等。短语的功能类型: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加词性短语、多功能短语。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定义、分析原则,对各类复杂短语进行层次分析。多义短语的定义、类型,多义短语的分析。

(五)句法成分

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各类句法成分的构成、类型,相关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句法成分不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而是两两相对,处于不同层次。

(六)单句

单句的特征与分类,单句的结构类型(句型),特定句式:“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比”字句、兼语句、连谓句(连动句)、存现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各类句式的构成与特点。单句的功能类型(句类):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七)复句

复句的定义,单句与复句的划界,紧缩句,复句的类型,复句与关联词语,多重复句的分析。

六、修辞

(一)修辞概说

关于“修辞”的几个基本概念,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修辞学的地位。

(二)语音修辞

特色声响词的选用,声调搭配,韵脚安排,音节协调。

(三)词句修辞

词语的同义选择,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句子的选择。

(四)修辞格

各类常用辞格的定义、小类、修辞效果、相关辞格之间的辨析。这些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排比、反复、顶针、回环、仿词、拈连、移就。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

(五)语体和风格(只了解)

语体及其类型,语言风格。

 

三、主要参考书

1.《现代汉语》,鲍厚星、罗昕如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或其后的版本),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古代汉语》,蒋冀骋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考试科目代码:[742]考试科目名称:语文教学与教育心理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文教学原理部分占200分其中,语文教学理论研究部分占40分

语文课纲教材研究部分占40分

语文教学操作研究部分占60分

语文教育教养研究部分占40分

语文教师教育研究部分占20分

教育心理原理部分占100分其中,教育学基本原理部分占60分

教育心理学原理部分占4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60分,共12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解决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

3.系统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并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心理学原路来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语文教学原理部分

(一)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1.语文学科性质研究

1)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

2)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争鸣

2.语文教学目的研究

1)百年语文教学目的的演变

2)确立语文教学目的的依据

3)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构成

4)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

5)语文教学目的的确定和实现

3.语文教学过程研究

1)教学过程理论的发端和嬗变

2)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性和优化

3)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课型

4)读写教学过程的模式和思考

4.语文教学原则研究

1)教学原则概述及举例

2)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3)语文教学原则的认识和把握

4)语文教学若干关系的哲学思考

5.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1)语文教学方法的原理

2)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语文课纲教材研究

1.语文课程纲要研究

1)语文课程纲要的研究起点

2)20世纪前期(1904-1948年):国文课程标准期

3)20世纪后期(1949-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期

4)21世纪初期(从2001年起):语文课程标准期

5)百年语文课程纲要的流变和思考

6)语文课程纲要的功能和结构

2.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1)语文教材的定名和内涵

2)语文教材的功能和特点

3)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编排

4)语文教材的编审和使用

5)语文教材论的科学研究

3.古代语文教材的草创

(1)蒙学教材

(2)选学教材

(3)经学教材

(4)作文教材

(5)其他教材

4.近代语文教材的编制

1)新学堂国文教材

2)《国文百八课》

3)解放区国文教材

5.现代语文教材的变迁

1)建国初期的语文教材

2)汉语文学分科教材

3)“大跃进”的语文教材

4)60年代的语文教材

5)“文革”期间的语文教材

6.当代语文教材的改革

1)人教社合编型课本

2)人教社分编型课本

3)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4)全国各地实验教材

(三)语文教学操作研究

1.阅读教学研究

1)单篇课文教学

2)单元教学

3)自读课文教学

2.写作教学研究

1)命题作文

2)供料作文

3)话题作文

4)作文评改

3.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1)口语交际

2)聆听教学

3)述说教学

4.语文知识教学研究

1)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

2)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

3)语文知识教学的通用策略

5.语文活动教学研究

1)语文活动

2)语文活动课程

3)语文活动课程观

6.常用文体教学研究

1)记叙文教学

2)说明文教学

3)议论文教学

4)应用文教学

7.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1)诗歌教学

2)散文教学

3)小说教学

4)剧本教学

8.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文言诗文教学概说

2)文言诗文教学要点

3)文言诗文教学方法

9.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师资素养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5)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10.课外阅读教学研究

1)新时期课外阅读的视界

2)课外阅读教学的反思

3)课外阅读教学的未来走向

11.语文教学测试研究

1)语文教学测试的目的和类型

2)语文测试命题的内容和题型

3)语文测试结果的评定和分析

(四)语文教育教养研究

1.语文学科德育研究

1)语文学科德育的意义

2)语文学科德育的功能

3)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

4)语文学科德育的特征

5)语文学科德育的实施

2.语文学科美育研究

1)语文学科美育的意义

2)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

3)语文学科美育的特征

4)语文学科美育的过程

5)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

3.语文自学能力研究

1)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2)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和发展

3)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4.语文创造教育研究

1)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语文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

3)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课型

4)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5)语文创造教育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五)语文教师教育研究

1.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1)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3)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4)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

5)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

6)语文教师的心理保健

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

1)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观念和主要特点

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心理基础和基本结构

3)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体系

4)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原理部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教育心理学原理部分

第一章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联结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的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迁移与教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保持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技能的概述

操作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学习的策略

学习策略概述

典型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训练

第九章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问题解决概述

创造性及其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态度定义

态度实质

态度的结构

品德定义

品德实质

道德的心理结构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定义

心理评估参考架构

心理评估意义

心理评估方法

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目标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设置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事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

选择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群体的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绩的关系

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期望效应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微格教学

(六)教学反思

 

三、参考书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修订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

[5]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孙俊三.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760]考试科目名称专业理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和考试时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1)艺术和书法理论,80分;(2)文字理论和汉语基础,70分。

4.题型结构:(1)填空——10空,10份。(2)选择——10小题,10分。(3)术语解释——4小题,20份。(4)判断对错并且说明理由——2小题,20分。(5)回答和论述——2小题,40分。(6)分析和应用——2小题,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艺术理论

1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两个方面,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艺术与政治、道德的关系,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定义,艺术以特有方式掌握世界的两个方面,艺术以形象反映世界的三个方面,艺术反映世界真实性的三个方面,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区别,艺术形象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与美的关系的三个方面;艺术审美本质的三个方面,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艺术的情感特征。

2 艺术的门类

艺术的分类:艺术门类划分的标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主要艺术门类:各种主要艺术门类的类型和主要特征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3 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发生: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三种主要理论,艺术发生的动力,生产劳动实践与艺术发生的关系的四个方面,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发生的原因。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两种理论,艺术发展他律性的五个方面,艺术发展自律性,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的三个方面,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三个原因,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艺术发展与艺术革新,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艺术民族性的根源,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两个条件,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世界艺术的三个特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4 艺术的创作

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家主体性的两个方面,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艺术心理定势,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优化艺术心理定势的作用。

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典型化、艺术语言符号,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的特征、逻辑性和逻辑规律,艺术创作的心理与思维活动,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艺术灵感的产生。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的多样性,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5 艺术的作品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意蕴,艺术作品的意境,艺术作品的风格,艺术作品的格调,艺术作品的品味,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美的条件,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的根源。

6 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层次,“艺术世界”的构造,“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性过程,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艺术的审美教育: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二)书法理论

7 书法的类型和欣赏

8 书法的历史 29

9 书法学习和创作

10 书写工具

11 笔画的书写造型

11 字的书写造型

(三)文字理论

12 文字的性质和结构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学属于语言学,文字记录口语,文字不是书面语。

文字的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笔画:形素和形位,形征,笔画的类型。

■字: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部件,字素和字位。

■文字系统:文字系统的内容,字组和词式书写,字的大写和小写,文字款式及其顺序和距离,标点符号,语境形变。

■文字的技术转换:一般文字代码,电脑文字代码,口语的速记符号。

13 文字的发展和建设

文字的起源。

中国的双文体制。

文字的发展:文字发展的规律,闪米特文字家族,汉字文字家族。

文字改革和创造

14 文字学习和使用

母语的文字和书面语的学习和应用。

■现代文字书法的教育和普及。

(四)汉语基础

15 《现代汉语词典》词语的拼写

14 《现代汉语词典》单字条目的词和非词的区分

14 《现代汉语词典》词的分类和词性标注

14 现代汉语句子的层次分析

 

三、主要参考书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2

[2]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版。

[3]彭泽润,李豪东;《大学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7版(或者5-6版)

 

 

考试科目代码[869]考试科目名称专业实践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和考试时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1)毛笔书法临摹和创作,90分;(2)硬笔书法创作60分。

4.题型结构:(1)用毛笔临摹毛笔楷书字帖30分;(2)用毛笔临摹毛笔行书字帖30分;(3)根据指定内容按照现代规范汉字用毛笔创作30分;(4)按照规范汉字用硬笔临摹毛笔或者硬笔字帖30分;(5)根据指定内容按照规范汉字用硬笔创作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要求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一律要书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规范汉字”,但是除非特殊规定,不限制字体风格。临摹书法作品可以按照原来文字规范书写,也可以根据现代规范汉字改造模仿,根据题目要求决定。

 

三、主要参考书

[1]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米芾等书法名家的字帖。

[2]胡昌华;《教师书写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胡昌华;《钢笔楷书金刚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4]胡昌华;《小学生新课标同步写字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5]苏美华;《标准楷书千字文》;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6]彭泽润,李豪东;《大学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彭泽润;《现代汉字钢笔字快写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

 

考试科目代码:[825]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文论75

西方文论7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分值与题型或有变化)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中、西文论史上重要理论家、批评家及其著作和观念,了解中、西文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3、培养运用中西文学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论

(一)总论

1、中国文论的发生与演进

2中国文论的历史分期

3、中国文论的基本特性

(二)先秦文论

1、《尚书》与远古文艺观念

2、孔、孟、荀儒家文艺思想

3、老、庄道家文艺思想

(二)汉魏六朝文论

1、《毛诗序》与汉代经学文艺思想

2、汉代楚辞与汉赋批评

3、曹丕《典论·论文》

4、陆机《文赋》

5、刘勰《文心雕龙》

6、钟嵘《诗品》

7、萧统《文选》

8、“文的自觉”

(三)唐宋文论

1、唐人的诗歌理论与批评

2、唐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

3、宋人的诗歌理论与批评

4、宋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

(四)元明清文论

1、元好问、前后“七子、“公安三袁”、王夫之、叶燮、“桐城派”、刘熙载等人的诗文理论与批评

2、李贽、冯梦龙、凌蒙初、金圣叹、脂砚斋等人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3、王骥德、汤显祖、李渔等人的戏曲理论与批评

(五)近代文论

1、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思想

2、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3、“西学东渐”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向

 

二、西方文论

(一)古希腊罗马文论

1柏拉图文论

2亚里斯多德文论

3普罗丁诺文论

4贺拉斯文论

5郎吉努斯文论

(二)文艺复兴到19世纪文论

1莎士比亚、达芬奇等文论

2古典主义文论

3启蒙主义文论

4浪漫主义文论

5现实主义文论

6唯美主义文论

(三)现代派与20世纪文论

1象征主义文论

2现代主义文论

3形式主义文论

4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

5后现代主义文论

 

三、主要参考书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712]考试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本试卷分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两大部分

(1)文学理论(100分)

文学本质论25

文学作品论25

文学创作论20

文学接受论约20分

文学发生发展论10

(2)文学评论(50分)

4、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100分)

填空题: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50分)

文学评论题:要求考生阅读试卷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论角度自选,可整体上谈,也可就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立论。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理论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文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

1、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③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纪的一种方式

④文学的社会作用

2、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①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3、文学作品的构成

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文学作品的内容

③文学作品的形式

4、文学体裁

①文学体裁的涵义、区分、特点与意义

②诗歌、小说、散文

③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5、文学的创作

①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②文学的创作过程

③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

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6、文学的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

①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

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④社会主义文学及其创作方法

⑤文学风格

⑥文学流派

7、文学的接受

①文学的接受活动

②文学鉴赏

③文学批评

8、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

①文学生产

②文学消费

③文学传播

④文学与文化产业

9、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①文艺的起源

②文学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学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

根据试卷提供的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1、要体现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不可写成抒情散文或泛泛而谈的读后感。2、要扣住所给材料进行评论,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3、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4、字数控制在900字到1100字之间。

 

三、主要参考书

1、文学理论: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文学评论: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1年第2次印刷。(注:此书只供考生写作文学评论参考,不进入文学理论的考试内容。)

 

考试科目代码:[758]考试科目名称:艺术学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00分,占10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b: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了解考生对艺术基础知识(概念、学说、理论)掌握、理解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求考生较全面掌握艺术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把握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理解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3、掌握艺术起源发生的相关学说,深刻理解艺术的功能与作用,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把握艺术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

4、掌握一定艺术门类的知识,熟悉艺术创作的过程,理解艺术作品的有关概念,具体把握不同风格流派艺术作品的特征;

5、在掌握相关艺术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应用相关原理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与批评。

考试要求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艺术发生的多元决定论,艺术起源与社会实践。

(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主要功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作用。

(四)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五)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六)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

(七)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外表情艺术精品赏析。

(八)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外综合艺术精品赏析。

(九)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外语言艺术精品赏析。

(十)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心理,艺术风格多样性的成因、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主要类型。

(十一)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典型和意境,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十二)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批评的特点。

三、参考书目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考试科目代码:[879]考试科目名称:影视戏剧综合知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影视知识部分 100分,占66%

(二)戏剧知识部分 50分,占34%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

b: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影视知识

考试目标

1、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对相关影视语言、影视文化思潮、影视艺术发展情况以及电视节目形态变化进行分析。

2、了解影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影视作品的创作特征、审美规律和价值诉求。

考试内容

(一)认识电影

电影与科技,电影与艺术,电影与商业。

(二)视听特征

影像,声音,声画关系,蒙太奇,长镜头。

(三)创作流程

制作流程,创作部门。

(四)电影片种

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

(五)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简史,中国电影简史。

(六)电影理论与评论

电影理论,电影评论。

(七)解析电视

电视画面,电视声音,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节目主持人。

(八)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电视文艺,电视栏目,电视剧。

(九)电视广告

广告与电视广告概论,中国内地电视广告简史,电视广告创作。

(十)电视发展简史

世界电视简史,中国电视简史。

(十一)电视理论与批评

电视理论,电视批评。

戏剧知识

考试目标

1、掌握戏剧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对相关戏剧文化思潮、中外戏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2、了解戏剧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创作特征和审美规律。

考试内容

(一)什么是戏剧艺术

戏剧的发生和起源,戏剧的本质和特征,戏剧的文化意义。

(二)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剧情构成与题材选择造成的不同样式。

(三)戏剧性

戏剧与戏剧忙,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

(四)悲剧、喜剧、正剧

三大戏剧体裁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悲剧与喜剧的基本特征,悲喜剧与正剧的基本特征。

(五)剧本与戏剧文学

戏剧里的文学世界,戏剧的情节与结构,戏剧的人物和语言。

(六)演员与表演艺术

“人”既是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近代剧表演中的表现与体验,戏曲程式与角色创造。

(七)导演与导演艺术

导演其人其事,导演构思舞台调度与舞台形象。

(八)舞台美术

舞台与舞美景物造型人物造型。

(九)剧场与观众

剧场是演戏和看戏的地方,看戏是一种“集体经验”,剧场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十)戏剧的欣赏与批评

戏剧文学欣赏剧场心理,戏剧批评。

(十一)戏剧的风格与流派

戏剧风格的多义性,戏剧流派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戏剧的风格与流派。

(十二)中国戏剧:从古典到现代

中国古典戏剧,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现代戏剧的曲折历程。

(十三)世界戏剧:从古典到现代

东方戏剧的“古”与“今”,西方戏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戏剧:走向现代。

(十四)戏剧与影视

从早期的“影戏”说起,电视之“剧”,影视对戏剧的冲击与促进。

(十五)戏剧与教育

戏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戏剧与现代中国,在中外比较中看戏剧教育。

三、参考书目

张燕、谭政:《影视概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试科目代码:[714]考试科目名称:写作原理与作文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写作原理部分 80分,占53%

(二)作文部分 70分,占47%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b: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

c:论述题,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

d:作文题,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写作原理

考试目标

1能够理解和掌握写作学研究的性质、范围与对象;掌握写作行为论、写作主体论、文章目标论、写作聚材论、构思论和表达论的基本内涵。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知识分析、评论各种写作现象和文本构成

3能够区分和整合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的性质和特点

考试内容:

绪论

掌握写作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区分广义写作学与狭义写作学。

 

写作行为论

理解写作行为的含义和特点,写作行为系统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写作行为规律,写作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

 

写作主体论

写作主体内涵、写作主体建构的基本内容、掌握写作主体“人格、知识和智能结构”的基本内容。

 

写作聚材论

重点掌握聚材的两大途径:阅读与体验。阅读之于材料积累的作用表现;体验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聚材的意义。

 

写作构思论

构思的含义和特点;构思的基本阶段及其内容;思维模式的建构与消解相关内容;主旨的提炼方法;结构安排方法和技巧;选材与剪裁方法;联想、想象和思维的基本内容。

 

写作表达论

语音层、语义层、语蕴层的基本规律和表达技巧。怎样培养语感和发展文采。表达的含义与特点,情境性运思、语段性运思和修辞性运思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主要参考书

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文

考试目标

检测各种文章写作的能力,重点检测创造性写作能力,选拔有思想、情感丰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的考生。

考试内容:

分为短文写作和长文写作两部分。分数分别为20分和50分。短文写作300字左右,长文800字左右。命题形式与写作文体要求不做限定。

 

考试科目代码:[878]考试科目名称: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文学原理部分 75分,占50%

(二)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75分,占5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b: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原理

考试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内在构成及表现形式,文学创作的内在过程及各种创作方法,文学的鉴赏和批评方法,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律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文学知识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

3能够把文学和艺术、思想、政治等联系起来,从各种文化视点考查文学,以及用文学的相关原理考查文化现象

考试内容:

一、文学本质论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学审美性的特点。

(二)文学的语言特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与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有何区别。

文学构成论

(一)理解文学形象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掌握意象、典型、意境等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学文本的各个层次的构成。把握语言、结构、意象、情节、题材与主题等各个要素的基本内涵。

三、文学创作论

(一)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心理规律,艺术思维的基本特点。

(二)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及特点;文学风格和流派的有关论述。

四、文学接受论

(一)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主要概念。文学鉴赏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性质和特点、原则与方法、职能与作用。

五、文学生产论

文学生产特点;文学消费的性质与特点;文学传播的意义与方式;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六、文学发展论

文艺起源的各种学说;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全球与地方。

主要参考书

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

考试目标

1、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能够以文学史眼光历史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及其主要特征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科学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3、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论、研究资料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做到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流畅。

考试内容: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的本质特征,胡适《尝试集》的意义,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及其《女神》的时代精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对新诗发展的贡献,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实践及其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徐志摩诗歌内容的复杂性及其飘逸、潇洒的诗歌风格,象征诗歌的出现及其意义,李金发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诗歌形式的得失。

(三)鲁迅

鲁迅生平与创作道路(童年生活影响、弃医从文、个性主义与进化论思想),《呐喊》《彷徨》创作的背景及其成功的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的根源和典型意义、悲、喜剧因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故事新编》的基本内容、油滑等艺术特色。

(四)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冰心、庐隐的、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王鲁彦、彭家煌、废名等作家的小说创作。

(五)自我抒情小说

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郁达夫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零余者形象的基本特征,创造社其他作家和浅草社作家

(六)个性独异的散文

美文运动,五四时期散文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鲁迅的写心之作《野草》、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周作人从叛徒到隐士的思想发展轨迹、散文的艺术风格,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七)现代戏剧的兴趣

从文明戏到爱美剧,胡适的《终身大事》,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丁西林的喜剧。

二、第二阶段的文学(1927-1937)

(一)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历史功绩及其缺失,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二)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由革命小说社会分析小说,蒋先慈小说及其对革命小说的意义及缺失,柔石的《二月》及其《为奴隶的母亲》,茅盾早期文学活动、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小说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蚀》三部曲及其时代女性,《子夜》的创作背景、深广主题、人物形象尤其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艺术成就,《腐蚀》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传统的叛逆、莎菲形象系列及其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和贯串始终的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总体风格、人物体系及讽刺的基本手法,艾芜的《南行记》在左翼小说圈内另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一支,叶紫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其代表作《丰收》、《火》以及《星》,吴组缃小说以三十年代农村破产为母题的创作总倾向及其在艺术上将戏剧三一律引入小说及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划方面的特色,东北作家群的出现,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及其创作特点。

(三)京派海派小说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色,海派小说的基本特点,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及其湘西世界和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萧乾的《篱下集》《梦之谷》等作品,芦焚的《谷》《里门拾记》等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和《果园城记》《离婚》等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变,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四)其他作家的小说

巴金的复杂思想及其代表作《家》、《寒夜》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和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老舍的生平、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其创作特性,李劼人大河小说的特点及其《死水微润》的成就。

(五)体裁多样的散文

杂文、小品文的长足发展和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兴起及其成就,鲁迅杂文的意义及其思想和艺术,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与得失及其《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丽尼的散文创作,以《论语》为核心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林语堂小品文的思想和艺术,丰子恺散文的佛教色彩及其艺术追求,夏衍的《包身工》等报告文学作品。

(六)现代戏剧的丰收

普罗戏剧的倡导与兴起以及现代话剧的丰收,曹禺的创作道路及其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所具有的的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艺术成就,田汉的话剧从《名优之死》到《回春之曲》所发生的转变及其剧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夏衍、洪深、李健吾的话剧创作

(七)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特点,后期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的出现,汉园三诗人的出现,臧克家对农民苦难的描写及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戴望舒诗歌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及其艺术特色,卞之琳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三阶段的文学(1937-1949)

(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抗战初期以武汉为中心的国统区文艺运动,国统区的文学运动,上海孤岛时期与沦陷区的文学活动,解放区的文学运动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二)新诗的嬗变与整合

朗诵诗、街头诗及其诗歌流派的新发展,艾青的创作道路、历史地位、诗歌的主题、意象及艺术成就,七月诗派及其诗歌创作风貌,田间的诗歌创作,冯至的《昨日之歌》、叙事诗及其《十四行集》,《中国新诗》诗人群的出现意义、创作倾向及其艺术特色,穆旦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的《漳河水》等民歌体诗,袁水柏的政治讽刺诗。

(三)国统区小说

抗战小说的蜂起,讽刺与暴露小说的繁荣,沙汀小说创作及其《在其香居荣馆里》、《淘金记》等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与不足,钱钟书的《围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路翎小说的现实批判倾向、流浪汉气质及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徐讦小说表现的大众传奇,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

(四)解放区小说

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崭新面貌及其意义,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及其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孙犁小说的主题倾向、抒情特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土改小说

(五)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

独幕剧好一计鞭子秧歌剧的兴起与繁荣,历史剧创作的繁荣,郭沫若、阳翰笙、欧阳予倩等人的历史剧,丁西林的幽默喜剧,陈白尘的讽刺喜剧,解放区的戏剧运动,《白毛女》的思想和艺术。

(六)渐次衰歇的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报告文学的勃兴。

主要参考书

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考试科目代码:[951]考试科目名称:语文教学论

适用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文教学原理研究约30分

语文课纲教材研究约30分

语文教学操作研究约50分

语文教育教养研究约20分

语文教师教育研究约20分

4)题型结构

名称解释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教学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能运用语文教学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一)语文教学原理研究

1.语文学科性质研究

1)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

2)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争鸣

2.语文教学目的研究

1)百年语文教学目的的演变

2)确立语文教学目的的依据

3)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构成

4)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

5)语文教学目的的确定和实现

3.语文教学过程研究

1)教学过程理论的发端和嬗变

2)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性和优化

3)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课型

4)读写教学过程的模式和思考

4.语文教学原则研究

1)教学原则概述及举例

2)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3)语文教学原则的认识和把握

4)语文教学若干关系的哲学思考

5.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1)语文教学方法的原理

2)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语文课纲教材研究

1.语文课程纲要研究

1)语文课程纲要的研究起点

2)20世纪前期(1904-1948年):国文课程标准期

3)20世纪后期(1949-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期

4)21世纪初期(从2001年起):语文课程标准期

5)百年语文课程纲要的流变和思考

6)语文课程纲要的功能和结构

7)《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理念

8)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目标

9)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学建议

2.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1)语文教材的定名和内涵

2)语文教材的功能和特点

3)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编排

4)语文教材的编审和使用

5)语文教材论的科学研究

3.古代语文教材的草创

(1)蒙学教材

(2)选学教材

(3)经学教材

(4)作文教材

(5)其他教材

4.近代语文教材的编制

1)新学堂国文教材

2)《国文百八课》

3)解放区国文教材

5.现代语文教材的变迁

1)建国初期的语文教材

2)汉语文学分科教材

3)“大跃进”的语文教材

4)60年代的语文教材

5)“文革”期间的语文教材

6.当代语文教材的改革

1)人教社合编型课本

2)人教社分编型课本

3)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4)全国各地实验教材

(三)语文教学操作研究

1.阅读教学研究

1)单篇课文教学

2)单元教学

3)自读课文教学

2.写作教学研究

1)写作教学的含义

2)写作的心理过程

3)写作能力发展规律

4)写作训练体系与类型

5)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6)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3.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1)口语交际

2)聆听教学

3)述说教学

4.语文知识教学研究

1)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

2)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

3)语文知识教学的通用策略

5.语文活动教学研究

1)语文活动

2)语文活动课程

3)语文活动课程观

6.常用文体教学研究

1)记叙文教学

2)说明文教学

3)议论文教学

4)应用文教学

7.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1)诗歌教学

2)散文教学

3)小说教学

4)剧本教学

8.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文言诗文教学概说

2)文言诗文教学要点

3)文言诗文教学方法

9.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师资素养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5)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10.课外阅读教学研究

1)新时期课外阅读的视界

2)课外阅读教学的反思

3)课外阅读教学的未来走向

11.语文教学测试研究

1)语文教学测试的目的和类型

2)语文测试命题的内容和题型

3)语文测试结果的评定和分析

(四)语文教育教养研究

1.语文学科德育研究

1)语文学科德育的意义

2)语文学科德育的功能

3)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

4)语文学科德育的特征

5)语文学科德育的实施

2.语文学科美育研究

1)语文学科美育的意义

2)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

3)语文学科美育的特征

4)语文学科美育的过程

5)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

3.语文自学能力研究

1)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2)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和发展

3)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4.语文创造教育研究

1)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语文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

3)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课型

4)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5)语文创造教育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五)语文教师教育研究

1.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1)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3)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4)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

5)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

6)语文教师的心理保健

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

1)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观念和主要特点

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心理基础和基本结构

3)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体系

4)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

3.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1)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2)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

三、主要参考书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试科目代码:[333]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2、维多里诺;3、伊拉斯谟;4、莫尔;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说明:本《大纲》由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等教授编写,教育心理学部分由西南大学张大均、郭成教授编写,中国教育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杜成宪教授编写,外国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和王晨副教授编写】

 

 

考试科目代码:[759]考试科目名称:艺术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艺术的起源、特征与功能30

艺术创作20

艺术作品构成20

艺术鉴赏约20分

艺术类型6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艺术原理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艺术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艺术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与艺术作品

(二)考试内容:

1、艺术的起源

①模仿说的概念、提出者、内涵及合理性问题。

②游戏说的概念、提出者、内涵及合理性问题。

③表现说的概念、提出者、内涵及合理性问题。

④巫术说的概念、提出者、内涵及合理性问题。

⑤劳动说的概念、提出者、内涵及合理性问题。

⑥对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解。

2、艺术的特性

①理解艺术之特性的具体内容

②结合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形象之具体内涵。

③理解艺术之主体性。

④理解艺术之审美性。

3、艺术的功能

①理解艺术之社会功能的主要方面。

②艺术之审美功能、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的概念与具体表现。

4、艺术创作

①艺术家之概念以及成为艺术创作主体的条件。

②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之社会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③艺术才能(艺术技巧)之概念。

④理解各门具体艺术所需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⑤艺术风格之概念与形成。

⑥艺术风格之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涵义及体现。

⑦艺术流派之概念与类型。

⑧艺术思潮之概念与阶段性体现。

5、艺术作品构成

①艺术作品之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②结合部门艺术理解艺术语言的涵义及具体形式。

③能结合具体作品理解和分析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涵义。

④典型与意境的概念、特性及其比较。

6、艺术鉴赏

①艺术鉴赏之概念。

②理解艺术鉴赏之再创造性。

③结合具体艺术类型,理解艺术鉴赏能力之养成问题。

④艺术批评之作用与特点。

7、艺术类型

①实用艺术之概念、种类及审美特征。

②建筑艺术之艺术语言与历史成就。

③园林的概念、类型以及中国园林的特点与成就。

④实用工艺的概念、类型及中国实用工艺的成就。

⑤造型艺术之概念、种类及审美特征。

⑥绘画、雕塑与书法之概念、类型及历史成就。

⑦表情艺术之概念、种类及审美特征。

⑧音乐、舞蹈之概念、类型及历史成就。

⑨语言艺术之概念、基本体裁及审美特征。

⑩综合艺术之概念、种类及审美特征。

11戏剧之概念以及悲剧意识在西方艺术中的演变。

12中国戏曲之剧种及其审美特性。

13影视之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三、主要参考书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考试科目代码:[862]考试科目名称:中国艺术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绘画、书法部分30

雕塑部分20

音乐部分30

舞蹈部分约20分

戏曲部分约20分

文学部分约20分

建筑园林部分约1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内容主要限定在中国古代艺术史方面,涉及少量的20世纪以来的艺术。考查的主要艺术部类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六大传统艺术。对于中国的建筑、园林与书法,亦应有一定的了解,应在宏观上把握其发展的脉络和每阶段的独特成就。

1、原始社会的艺术

①结合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理解原始艺术之实用性先于审美性的特点。

②原始艺术“三位一体”的内涵。

③巫术与原始艺术的关系。

④原始社会中绘画和雕塑的类型及特点。

⑤原始岩画、舞蹈形彩陶盆等原始艺术的文化史地位及意义。

⑥原始社会在乐器制作方面的成就。

⑦“构木为巢”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

⑧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了解。

2、商周时期的艺术

①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②商代青铜雕塑的类型、成就及饕餮形等纹饰之审美涵义。

③商周时期玉雕的发展情况。

④“律吕”、“八音”、“丝竹”、“五声音阶”等概念及其对中国歌舞的贡献。

⑤商周在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方面的情况。

⑥商周时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周易》、《尚书》。

⑦对皇家园林——周代灵台等的了解。

3、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

①绘画方面的主要类型及收获。

②理解墨子的“非乐说”。

③《乐记》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乐记》文本的解读。

④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理解。

⑤“高山流水”与“知音”问题。

⑥各种戏曲起源说以及春秋战国的“优孟衣冠”与戏曲起源的关系问题。

⑦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学主要成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基本情况的了解。

4、秦汉时期的艺术

①秦代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

②汉代陵墓雕塑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③汉代绘画的主要类型以及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④汉代瓦当艺术的特点。

⑤秦汉时期琴、铮等器乐的发展情形以及对《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音乐作品的了解。

⑥汉代舞蹈的发展成就。

⑦汉代戏曲的发展以及百戏的概念与内涵。

⑧对阿房宫、汉代宫苑建筑等的了解。

⑨对秦汉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史记》、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之基本情况的了解。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

①联系时代特点,理解魏晋南北朝“艺术的自觉”与山水诗、山水画之兴起的关系。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家。

③顾恺之的绘画成就、画论观点及其《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的绘画史地位。

④四大石窟艺术及其雕塑方面的特点。

⑤评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等人的音乐成就。

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三弄》等主要器乐曲的了解。

⑦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发展以及伎乐舞的概念与特点。

⑧魏晋南北朝戏曲的发展情形以及北齐“踏谣娘”的基本情况。

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陶渊明、谢灵运等著名文学家以及《木兰诗》等文学名篇的了解。

⑩对当时有特色的建筑如寺庙建筑等情况的了解。

6、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

①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人物画家的主要作品及绘画特色。

②李思训、王维等山水画家的绘画特色。

③韩干、韩滉等花鸟动物画家的绘画成就。

④了解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的主要绘画作品。

⑤了解黄筌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

⑥对《历代名画记》等画论名著的了解。

⑦唐代“参军戏”的情况以及参军戏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⑧《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歌舞大曲的基本内容。

唐代“教坊”、“梨园”的概念与发展情形。

⑩了解琵琶等乐器在唐代的发展以及“胡乐”大量进入内地的情况。

唐三彩的概念及其在雕塑史上的地位。

唐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与唐代艺术繁荣发展的关系。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在建筑上的主要成就。

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歌名家之基本情况的了解。

7、宋元艺术

①对张择端、宋徽宗、郭熙、马远、夏圭、赵孟頫等绘画名家的了解。

②苏轼在绘画上的美学追求及其对中国文人画(写意画)之发展的影响。

③“元代四大家”的代表作及其绘画的艺术特色。

④理解元代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普遍选择描绘隐逸主题的主客观原因。

⑤理解《林泉高致》的主要画论观点。

⑥了解大足石刻等宋元雕塑的发展情形及审美特点。

⑦宋代话本的概念及其代表作品。

⑧宋元杂剧、南戏的概念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⑨元曲四大家以及王实甫在戏曲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⑩了解“瓦肆(瓦舍)”、“勾栏”的情况及其对戏曲发展的作用。

宋元时期在音乐与歌舞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觱篥等乐器在宋代兴盛的情况。

宋代说唱艺术的发展情形。

联系元代的社会情况,说明元代艺术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基本情况。

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以及各自有代表性的名家。

宋诗与唐诗在审美属性上的比较。

8、明清时期的艺术

①对戴进、文征明、唐伯虎、徐渭、董其昌等绘画名家的了解。

②对绘画方面“四大名僧”与“扬州八怪”的了解。

③联系石涛、朱耷的生平,理解其独特的画风。

④明清时期在雕塑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在微雕方面的发展。

⑤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成就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⑥了解戏曲创作方面的“南洪北孔”。

⑦了解昆曲、京剧等戏曲剧种的发展情形。

⑧京剧对其他地方戏曲的“借用”。

⑨弹词和鼓词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上的特点。

⑩明清时期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明清时期在建筑、园林建造方面的杰出成就——拙政园、颐和园、故宫等。

对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学成就——明清章回小说的了解。

“四大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镜花缘》、“三言二拍”等文学名作之基本情况的了解。

9、20世纪以来的艺术

①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罗中立等当代绘画名家的了解。

②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器乐名作的了解。

③对《丝路花雨》等民族舞的了解。

④对《千手观音》等当代舞蹈名作的了解。

⑤对杨丽萍等舞蹈名家的了解。

⑥对越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及其代表性剧目的了解。

⑦对最新的文艺创作内容、创作方式、创作媒体等的了解。

⑧对艺术最新发展情况的关注与了解。

三、主要参考书

长北:《中国艺术史纲》(全2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此为主要参考书;此外,亦可参考杨先艺主编的《中国艺术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情况则需要考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阅读面)。

 

考试科目代码:[713]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综合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语言学概论50

古代汉语50

现代汉语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

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语言学概论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语言学概论中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导论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关于聋哑人的思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符号以及用符号来交际;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合乎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的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语言能力;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语音

  1.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语音的最小单位;音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2.音响

  语音四要素;音质的音响分析;研究音响的仪器

  3.发音

  发音器官;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元音;辅音

  4.音位

  对立和互补;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5.音位的聚合

  区别特征;聚合群

  6.音位的组合

  音节;语流音变

  第四章语法

  1.语法和语法单位

  说话要符合规则;语法规则;语法单位

  2.组合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组合的层次性;组合的递归性

  3.聚合规则

  词类;形态;语法范畴

  4.变换

  变换和句型;变换和句法同义;变换和句法多义

  5.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词义

  1.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词的词汇意义;词义的概括性

  2.词义的聚合

  单义和多义;同义词;反义词

  3.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配;词义和环境;“言内意外”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和语言

  文字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和汉语

  2.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3.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特点

  2.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3.语言的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共同语;共同语的规范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结构规则的借用

  2.语言的融合

  语言系统的排挤和皆代;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融合的过程

  3.语言接触的一些特征形式

  “洋泾浜”;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2.语法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3.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现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语的含义及其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2.我国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语音

1.语音的性质,即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及其作用

2.全面掌握发音器官示意图”。

3.语音单位:音素、辅音、元音、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4.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认识与现代汉语有关的国际音标

5.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声母辨正,39个韵母的分类、发音原理、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韵母结构分析,调值、调类

6.普通话音节的结构、声韵配合规律、音节的拼写规则

7.音变现象:变调、轻声及其作用、儿化及其作用、的音变;

章文字

1.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

2.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汉字的结构:结构单位(笔画、偏旁)、笔顺的基本规则及运用、造字法及形旁声旁的作用与局限性

4.掌握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第四章词汇

1.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词汇、语素、

2.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分析合成词的结构类型

3.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4.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

5.词义的分解:义项及其分类、比喻义和比喻、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6.语义场:同义词及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及其种

7.基本词汇及其特点、一般词汇及其构成、熟语的种类

8.词汇的发展变化及词义演变的途径。

第五章语法

1.语法的含义、性质,语法单位

2.划分词类的依据,各类实词、虚词的语法特征及其运用

3.短语的结构类别、功能类别,多义短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

4、句类:分类标准,疑问句的种类

5.句型:主谓句的种类、非主谓句的种类,几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变式句和省略句

6.句子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单句

7.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关联词语和复句的关系,复句的主要类型

8.分析多重复句:指出层次、指明关系

9.改正单句、复句中常见的病句。

第六章修辞

1.修辞的含义,原则,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修辞的内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

 

古代汉语

考试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语言现象和纠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考试内容:

  第一章文字

1.汉字的形体结构

内容包括传统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分析,形符、声符、部首、偏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汉字书体的演变

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的通行时代和主要特点,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隶变造成的简省讹变字例。

3.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现象

内容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的概念,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后起本字的概念,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及文选中字例分析,通假字的对应本字及其意义,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二章词汇

1.词语的演变与类型

内容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偏义复词的概念。

2.词语的意义

内容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第三章训诂

1.训诂的含义

2.训诂的材料与内容

3.训诂的术语

4.训诂的方式

5.古注的读法

6.校勘

第四章音韵

1.音韵概说

2.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

3.中古语音系统

4上古语音系统

5.近体诗的格律

第五章语法

1.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词类活用的性质和主要类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充当状语的类型及其作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语法特点

内容包括介词“于(於、乎)、以、为”,连词“而、以、则、然”,助词“之、是、者、所”,语气词“盖、也、矣、乎、夫、哉、邪(耶)”。

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内容包括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的特点及构成,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

第六章文选的阅读

1标点:对没有标点的古文,能按句子内容和语气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正确标点。

2.翻译:要求译文语句通顺,文字规范。

 

三、主要参考书

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冀骋主编:《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考试科目代码[826]考试科目名称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和考试时长: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1)语言理论,100分;(2)语言应用50分。

4.题型结构:(1)填空——10空,10份。(2)选择——10小题,10分。(3)术语解释——4小题,20份。(4)判断对错并且说明理由——2小题,20分。(5)回答和论述——2小题,40分。(6)分析和应用——2小题,50分。也可能综合命题。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 语言学

■语言学概说;语言学的性质;语言学的作用;语言学的类型;语言学的教学。

■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历史概说;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当代基础理论语言学;当代应用理论语言学;赵元任等语言学家。

■语言调查;语言调查概说;语言的社会调查;语言的田野调查。

■语言学评论;语言学评论的作用;语言学评论的原则;语言学评论的内容

2 语言

■语言是人类的标志;人类有几千种语言;人类是语言动物;副语言和伴语言。

■语言是重要的信息工具;语言的功能;思维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功能。

■语言是通用的符号;词是语言基本的符号实体单位;任意性和强制性;价值性和理据性;线条性和层次性。

■语言是符号的系统;语言系统;语言和言语;口语和书面语;共时关系和历时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类推和例外;信息剩余和信息紧缺;系统封闭和系统开放。

■语言的分类和概况;语言的结构分类;语言的亲属分类;世界语言的概况;中国语言的概况

3 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听觉形式;语音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的生理性质。

■音素和国际音标;音素和音标;国际音标。

■音位;音位和音位变体;对立;互混和自由变体;互补和条件变体;非音质音位。

■音位的归纳;音位归纳的原则;音位归纳的相对性;音位系统举例。

■语音系统;语音系统的内容;音节是语音的基本单位;语调;语流音变和语素音变

4 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学属于语言学;文字记录口语;文字不是书面语。

■文字的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

■笔画;形素和形位;形征;笔画的类型。

■字;字是文字的基本单位;部件;字素和字位。

■文字系统;文字系统的内容;字组和词式书写;字的大写和小写;文字款式及其顺序和距离;标点符号;语境形变。

■文字的技术转换;一般文字代码;电脑文字代码;口语的速记符号

 

 

 

5 语符和语义。

■语符是语言的实体;词汇;基本词和高频词;熟语;词典。

■词;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的识别和词位;造词法;构词法。

■词义;词义是语义的基础;词义的类型;义素和义位;语素融合和词义理据。

■词的系统;义征;语义场;类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异读词和异写词。

■语境和语境义变;语境的类型;语境的作用和歧义分化;语境义变

6 语法和语义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单位和语法类型;语法形式和语法内容;语法分析方法和歧义分化。

■语法手段;外部附加和内部屈折;异根和重叠;虚词、语序和语调;零形式。

■语法范畴;数、性、格和定;时、体和态;人称、式和级;词类。

■语法结构;句子结构和词组结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线条结构和层次结构。

■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教学语法的性质;中学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学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7 语言发展和建设

■语言的起源;口语的起源;文字和书面语的起源。

■语言发展的性质和原因;语言发展的性质;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

■语言发展的途径;语言接触;双语体制;双语体制的类型;双语体制的形成;中国的双语体制;中国的双文体制。

■语言发展的方式;语言借用;语言混合;语言替换。

■语言发展的方向;语言统一和语言分化;共同语;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地理和地域方言的形成。

■文字的发展;文字发展的规律;闪米特表音文字家族。

■语言规划和建设;语言规划和语言工程;语言共同化;语言规范化和标准语言;书面语改革和规范;文字改革和创造;语言教育

8 语言学习和使用

■母语学习;母语形成的原因;母语学习的过程;母语的文字和书面语的学习。

■外语学习;外语学习的特点;外语学习的过程。

■语用行为和语用过程;语用;语用行为;语用过程。

■语用原则;物质语用原则;精神语用原则。

■会话含义和语用推理;表义和语用信息类型;预设含义;会话含义;语用推理。

■语用策略和语用失误;语用策略;语用失误。

■语言艺术;文学;书法;发音艺术。

9 语言理论应用

■结合前面的语言理论,正确分析语言生活的各种现象,能够指出问题,提出对策。会具体考察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分析能力,特别是词的确认、词性的判断、词组结构的层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体现的语言理论及其应用的分析。

三、参考图书

[1]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版。

[2]鲍厚星、罗昕如主编;现代汉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彭泽润;词的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第7版(或者5-6版)

 

 

考试科目代码:【716】

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

(一)作品阅读50%

(二)作品分析50%

题型结构

a:阅读题(含标点、解释):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b:分析题(含分析、论述):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字、词、句、章、篇的意义,准确解读作品主题、旨意。

全面客观分析作品的各种意义、价值,包括思想与艺术方面。

继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考试内容

先秦诗歌、散文。

汉代史传作品、汉赋、汉乐府、文人诗。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骈文,辞赋,小说。

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唐传奇。

元曲(散曲、杂剧),明清传奇、戏曲,明清小说、诗文,清词。

主要参考书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考试科目代码:【828】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学史的梳理与总结。约33%

(二)文学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见解。约33%

(三)文学的反思、提升与演绎。约33%

题型结构

a: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b: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清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清晰真实的轮廓。

了解做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深层次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人学、文化学、文明进程的文学阐释功能之价值。

考试内容

先秦文学

文学的起源。

神话的产生。

先秦诗歌的发展轨迹及成就。

先秦散文的发展轨迹及成就。

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发展概况。

两汉辞赋的文学成就。

史传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成就,历史地位。

汉乐府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的历史必然。

两汉诗歌的评价。

陶渊明与田园诗。

两晋南北朝乐府的成就。

南北朝诗歌、辞赋、骈文的成就。

南北朝小说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问题。

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诗歌繁荣之原因、成就、影响。

各种诗歌流派之特征、成就、地位、影响。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唐诗四分法及各期诗歌之特征、成就、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之散文。

唐代传奇。

唐五代词。

宋辽金文学

宋词之形成、繁荣、成就、影响。

各种宋词流派之特征、成就、地位、影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

宋代古文运动与宋代六大家之散文。

陆游。

宋代话本。

辽金文学。

元代文学

元代散曲。

元代杂剧的形成及其体制。

关汉卿。

王实甫。

南戏与《琵琶记》。

元代诗文。

明代文学

明代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说。

“三言”、“两拍”。

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沈璟。

明代诗文。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及各流派。

《长生殿》与《桃花扇》。

清代小说。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清代诗、文、词及讲唱文学。

主要参考书

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考试科目代码:[715]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1)文献与文献学约15%

2)文献的形态约10%

3)文献的分类约20%

4)文献的整序与揭示约15%

5)文献的检索约10%

6)文献的鉴别与整理约20%

7)文献的典籍与传播约10%

4)题型结构

填空题:约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

综合分析题:3小题,每小题20左右,共60

综合阅读题:2小题,每小题20分,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中国古典文献学旨在考查学生文献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献的定义形态分类整序与提示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文献学知识理解和分析文献释读文献及整理文献的实际能力。

考试内容:

(一)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古典意义

2)文献的当代定义

3)中国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

4)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大文献学

5)文献的功能与文献学的作用

 

要求:掌握文献的定义及由来,了解大文献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二)文献的形态

1) 文献形态的早期演变

2) 简策与帛书

3) 纸质文献形态的演变

4) 图书

5) 报纸与期刊

6)特种文献

7) 声像、缩微及机读文献

 

要求:了解文献形态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及各形态的优劣。

 

(三) 文献的分类

1) 古代文献的分类方法及其演变

2) 经部举要

3) 史部举要

4) 子部举要

5) 集部举要

6) 丛部举要

7) 现代文献的分类

 

要求:掌握文献的分类及源流,了解各类别重要文献的典籍名称、著者等,及其作用。

 

(四) 文献的整序与揭示

1) 文献整序与提示的基本意义

2) 目录学与图书的有序提示

3) 古籍目录

4) 现当代图书的目录

5) 举要书目

6) 索引

7) 文摘

 

要求:掌握文献的整序与揭示的方式、作用,目录学与书目、索引、文摘等概念;并了解具体典籍的作用。

 

(五) 文献的检索

1) 字、词的检 

2)引文典故的检索

3)古今图书的检索

4)篇目论文的检索 

5)人物资料的检索

6)地理文献的检索 

 (7)年表历表检索

 

要求:掌握文献各类检索的方式、作用,以及选用的具体的合适的工具书,了解检索途径并有相应思路。

 

(六) 文献的鉴别与整理

1)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2)文献真伪的鉴别

3)校勘

4)标点

5)汇编与辑佚

 

要求:掌握版本、校勘、辑佚的概念与作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为给定的材料标点、注释、翻译;了解历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源流与成果。

 

(七) 文献的典与传播

1)国家藏书

2)私人藏书

3)学校与寺观藏书

4)近代图书馆藏书

5)现代文献收藏机构

6)文献的传播与储存

 

要求:掌握文献存储与传播的方式、作用,了解古籍流传与收藏的大概。

 

三、主要参考书

1.《文献学纲要》,潘树广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986】

考试科目名称:古文献释读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文学文献释读约40%

语言文献释读约40%

宗教及地方文献释读约20%

 

4)题型结构

1、古文献标点、翻译约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2、古文献注疏、校释约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3、古文献阐释约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考察考生对古文献的阅读能力(包括标点、注释、校勘、翻译等);

考察考生对古文献的阐释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古文献的义理,理解并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察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考试内容

文学文献释读

语言文献释读

宗教及地方文献释读

 

主要参考书目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华学诚选注《中国历代训诂学文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

3、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考试科目代码:[829]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中国当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

中国当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

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2.《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

3.分析和评价《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4.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及阿Q与革命的关系和鲁迅对阿Q式革命的态度,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

5.评价《故事新编》的思想和艺术。

(四)“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分析“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的思想和创作特色,分析“乡土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2.比较分析冰心、庐隐的“问题小说”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3.结合《缀网劳蛛》、《商人妇》、《命命鸟》等作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色彩和浪漫情调。

4.分析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5.结合《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作品,分析废名“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在现代抒情小说发展中的地位。

(五)自我抒情小说

1.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2.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他的“自叙传”小说的成就和意义。

3.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王以仁、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

4.浅草社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

(六)个性独异的散文

1.“语丝文体”的基本特征,“现代评论派”杂文的特点,周作人关于“美文”的主张,郁达夫、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特点。

2.分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分析《野草》的象征手法和思想内容。

3.分析周作人散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成就。

4.分析冰心散文中蕴含的“爱的哲学”和“冰心体”散文的基本特点,分析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和艺术。

5.梁遇春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佛教思想对许地山散文创作的影响。

(七)现代戏剧的兴起

1.中国现代话剧的基本构成与现代话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爱美剧”、“国剧运动”和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分析田汉的《获虎之夜》。

 

二、第二阶段的文学(1927~1937)

(一)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1.1927~1937年间新文学运动形成三种主要力量的情况,革命文学倡导者的基本主张,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论争的基本情况,左联成立的意义与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2、梁实秋的文学主张,左翼作家对新月派的批判,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3、“自由人”胡秋原与“第三种人”苏汶的文艺观点,分析其有价值的内容,瞿秋白、鲁迅、冯雪峰等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

4、“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张与自由主义作家、左翼作家对他们的批判。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模式,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沈从文的作家论文学批评,李长之的传记批评。

(二)左翼小说

1、早期普罗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及其题材特征,普罗小说在1927~1928年间出现的原因;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在理论上的主要分歧。

2、分析蒋光慈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和柔石的小说《二月》。

3、《子夜》的主题、结构艺术,吴荪甫形象,以《子夜》为代表,分析社会分析派小说的特征、成就和历史局限性。

4、分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张天翼《包氏父子》的讽刺艺术,艾芜《南行记》的创作特色。

5、叶紫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吴组缃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6、“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创作特色。

(三)“京派”与“海派”小说

1、京派作家的构成,京派小说的主要特点;海派文学的历史分期,初期海派小说的创作特点;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创作特色。

2、分析老舍市民文化小说的文化批判内涵和艺术特色。

3、以《边城》为代表,分析沈从文乡村文化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4、萧乾、芦焚小说的创作特点。

5、以刘纳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四)其他作家的小说

1、分析《家》的主题、思想、艺术、觉新形象;分析《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

2、《死水微澜》的创作情况和主要内容,分析《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

(五)体裁多样的散文

1、“论语派”“幽默小品”的特点;30年代抒情散文的成就。

2、鲁迅杂文的意义,鲁迅早期杂文的创作特色,鲁迅后期杂文主题思想的变迁及其主要内容,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及主要的艺术成就。

3、何其芳、丽妮、李广田、陆蠡散文的创作特色。

4、林语堂、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

5、柔石、韬奋、夏衍的报告文学名作和阿英、茅盾主编的报告文学集。

(六)现代戏剧的丰收

1、普罗戏剧家和洪深等人的戏剧主张。

2、曹禺的戏剧成就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

3、田汉、夏衍、李健吾戏剧的创作特色。

(七)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1、现代诗派的主张和创作特征。

2、臧克家的诗歌创作特色。

3、简析戴望舒的诗歌《雨巷》。

4、汉园三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

 

三、第三阶段的文学(1937-1949)

(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品的涌现及其内容、形式特点、历史作用和缺点。

2、国统区文学运动概况。

3、上海孤岛与沦陷区的文学运动

4、分析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朱自清的“现代解诗学”理论。

(二)新诗的嬗变与整合

1、“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的创作特点。

2、分析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评价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3、分析田间的《给战斗者》、阿垅的《纤夫》、鲁黎的《泥土》。

4、分析冯至《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5、以《诗八首》、《春》等为例,评析穆旦诗歌结构戏剧化、“思想知觉化”等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及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

5、比较《王贵与李香香》与《漳河水》。

(三)国统区小说

1、考察40年代小说雅俗相通的趋向。

2、沙汀、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点。

3、分析路翎小说的特色,比较巴金的《家》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4、张爱玲、徐訏、无名氏小说的特点

(四)解放区小说

1、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和主要作品。

2、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色彩。

4、比较评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两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和不足。

(五)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

1、4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历史剧、现实剧、讽刺喜剧三股潮流。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陈白尘、吴祖光、宋之的的戏剧特点。

4、分析《白毛女》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一、1949——1962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首届全国文代会的继承与拒绝

2.三次全国文艺批判运动

3..“双百”方针与“文艺政策调整”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红色经典”

(二)诗歌创作

1.政治抒情诗

2.生活抒情诗第四节

3.长篇叙事诗

(三)小说创作

1.革命历史小说

2.农村小说

3.另类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

3.议论性散文

(五)戏剧创作

1.革命历史题材剧

2.历史题材剧作

3.“第四种剧本”

(六)台港文学的分流与走向

 

二、1963——1977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三突出”创作方法

2.反抗时代潮流的写作

(二)诗歌创作

1.老诗人的隐秘创作

2.食指的诗

3.“白洋淀诗群”

(三)小说创作

1.农村小说

2.历史小说

3.“文革”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潜流散文

2.报告文学

(五)戏剧创作

1.社会主义教育剧

2.革命现代京剧和样板戏

(六)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三、1978——1989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启蒙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

(二)诗歌创作

1.“归来者”的诗

2.朦胧诗

3.“第三代”诗

4.女性诗歌

(三)小说创作(上)

1.伤痕小说

2.反思小说

3.改革小说

4.寻根小说

5.军旅小说

6.历史小说

(四)小说创作(下)

1.现代派小说

2.先锋小说

3.新写实小说

4.新历史小说

5.女性小说

(五)散文创作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

3.议论性散文

4.史传性散文

(六)报告文学

1.问题报告文学

2.知识分子报告文学

(七)戏剧创作

1.探索戏剧

2.现实主义话剧

3.话剧双峰

4.历史剧创作

(八)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四、1990——2000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文学市场化状况

2.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

3.人文精神讨论

(二)诗歌创作

1.“个人化”诗歌

2.女性诗歌

(三)小说创作

1.现实主义小说

2.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

3.女性小说

4.历史小说

5.新生代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文化散文

2.议论性散文

(五)报告文学

1.生态报告文学

2.科技报告文学

(六)戏剧文学

1.当代生活写实

2.历史剧与传奇剧

(七)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五、2001——2012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新世纪文学与“新质”

2.底层叙事思潮

(二)诗歌创作

1.“70后”诗歌写作

2.底层诗歌写作

(三)小说创作

1.官场小说

2.乡土小说

3.底层小说

4.生态小说

(四)散文、报告文学创作

1.文化散文

2.思想随笔

3.抒情散文

4.报告文学

(五)戏剧文学

1历史剧与传奇剧

2..当代生活写生

 

参考书目

1.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赵树勤李运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201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712]考试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本试卷分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两大部分

(1)文学理论(100分)

文学本质论25

文学作品论25

文学创作论20

文学接受论约20分

文学发生发展论10

(2)文学评论(50分)

4、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100分)

填空题: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50分)

文学评论题:要求考生阅读试卷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论角度自选,可整体上谈,也可就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立论。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文学理论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1、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能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文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

1、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③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纪的一种方式

④文学的社会作用

2、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①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3、文学作品的构成

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文学作品的内容

③文学作品的形式

4、文学体裁

①文学体裁的涵义、区分、特点与意义

②诗歌、小说、散文

③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5、文学的创作

①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②文学的创作过程

③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

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6、文学的创作方法、风格和流派

①创作方法的涵义和原型

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③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④社会主义文学及其创作方法

⑤文学风格

⑥文学流派

7、文学的接受

①文学的接受活动

②文学鉴赏

③文学批评

8、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

①文学生产

②文学消费

③文学传播

④文学与文化产业

9、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①文艺的起源

②文学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学

第二部分:文学评论

根据试卷提供的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1、要体现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不可写成抒情散文或泛泛而谈的读后感。2、要扣住所给材料进行评论,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3、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4、字数控制在900字到1100字之间。

 

三、主要参考书

1、文学理论: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文学评论: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1年第2次印刷。(注:此书只供考生写作文学评论参考,不进入文学理论的考试内容。)

 



  

==========分割线==========

2025湖南师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