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002公共管理学院 > 正文

2020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考试大纲

作者:鸿知湖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hunnuyan.com 浏览:715 次 发布时间:2020/12/25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湖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本页面信息由本站(机构非学校)从学校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转载,原文链接及信息请大家点击学校相关网站查看。

考试科目代号: 702                       考试科目名称:哲学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4分,共70

论述题(包括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哲学概述

考试内容

哲学概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差异 哲学的思维特征 哲学的意义

考试要求

掌握哲学的概念,了解世界观的基本含义与意义,熟悉哲学世界观与宗教、艺术世界观的差异,熟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领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领会哲学与现实世界、时代的关系。

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领会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掌握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对立及它们存在的形态,了解其代表人物及著名命题。了解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及其对立的基本思想。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内在逻辑,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变革的实质,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领会哲学的思维特征,领会哲学与人生存的意义世界之间的关系,了解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2、物质与世界

考试内容

物质概念 运动概念 劳动概念 劳动的人类学与社会历史学意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意义

考试要求

掌握物质概念及其历史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哲学变革意义。

了解运动概念,掌握运动的辩证法。

掌握劳动概念,了解劳动的人类学意义,掌握劳动的社会历史意义。

掌握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哲学变革意义。

了解意识现象产生的历史过程,了解意识现象的生物学条件,掌握意识现象的本质。了解意识现象的功能。

领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3、实践与世界

考试内容

实践概念及其含义 哲学上实践概念的发展 实践的人学意义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考试要求

掌握实践的本质规定及其含义,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中实践概念的变革逻辑。

领会实践的人学意义,了解实践的特征。

掌握实践的客体概念,了解主体对象化概念,了解客体非对象化概念。

掌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领会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4、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考试内容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整体性 社会结构的本质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考试要求

掌握哲学历史上关于社会的本质的各种理解,掌握社会本质观上的实践转向的含义和对传统社会本质观的变革意义。

掌握社会有机体概念的基本含义,领会社会有机体概念的意义,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了解社会结构概念。

了解经济结构概念,掌握阶级概念,领会阶级与经济结构的关系,领会阶级与国家两个概念的关系。

掌握意识形态概念,领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了解艺术、道德、政治思想、宗教、哲学五种文化要素及其区别。

5、个人与社会

考试内容

人的个性 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本质

考试要求

了解人的个性概念。

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表现。

掌握现实性上的人的本质概念,领会人的本质概念在人性论上的意义,领会人的异化的社会历史机制。

6、联系与发展

考试内容

联系的概念 发展的概念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考试要求

了解哲学范畴的联系概念和发展概念。

了解辩证决定论,领会规律概念,领会规律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了解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7、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试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试要求

掌握质的概念,领会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转化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了解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相互关系。

了解矛盾的特殊性概念及其实践意义。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及其世界观意义。

8、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考试内容

历史运动规律的特殊性 历史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考试要求

掌握历史规律的特殊性,领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领会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的关系。

掌握历史运动中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实现途径构成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

领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内在统一性。

9、认识与思维方法

考试内容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形式 认识的机制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观及其在认识论上的变革意义。

了解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掌握认识的两种形式的特性。

掌握反思概念及其特点,领会建构概念。

领会思维方法概念,掌握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0、真理与价值

考试内容

真理概念 真理的本性与特性  价值概念 价值的特性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考试要求

领会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及其在各种主观真理论上的批判意义。

领会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历史性等特性的含义。

了解价值概念,领会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和相对性的基本含义。

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领会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特点。

11、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考试内容

社会进步的概念  社会进步的标准 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考试要求

领会社会进步概念的性质,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领会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人的发展的基本历史阶段,领会每一阶段的人的存在的具体特征。

 

三、主要参考书

 

李秀林、王 于、李淮春主编,李淮春等修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月第5版。

 

考试科目代码:[ 803 ]    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  约75

  先秦哲学 约30

  汉唐哲学 约15

  宋元明清哲学 30

“西方哲学史”部分  约75

  古希腊罗马哲学 约30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约15

  近代西方哲学 约3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

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

1、先秦哲学

[1]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4)理解《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5)论述在春秋初期出现的“气”与“阴阳”的观念及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6)论述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和”观念的产生。

 

[2] 孔子

考试内容:

孔子的“天命论”、“仁”学思想和方法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一以贯之”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2)论述孔子是如何创造性地奠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

3)理解孔子天命观的宗教性和道德性。

4)论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层次及其意义。

5)理解孔子在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具体主张。

 

[3] 老子

考试内容:

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以及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考试要求:

1)了解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以及《老子》文本的演变。

2)从“体”和“用”的角度来论述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3)理解老子“无”与“有”的思想。

4)论述老子体“道”工夫的种种表现与方法,及其所达到的澄明境界。

5)理解儒道两家在先秦时期即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4] 孙子

考试内容:

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体现出来的辩证智慧。

考试要求:

1)了解“经之以五事”的具体内涵并理解它对于孙子“兵法”思想的意义。

2)理解孙子“知己知彼”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3)论述孙子的整体、动态、综合、联系、辩证的战争观。

 

[5] 墨子及后期墨家

考试内容:

墨子的十大主张及其意义,墨子的认知理论,后期墨家的逻辑学体系以及墨学的历史地位。

考试要求:

1)了解墨子十大主张的具体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2)论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与儒家“仁爱”思想之异同。

3)理解墨子的天命鬼神与非命节葬思想。

4)了解墨子“三表法”的认知主张。

5)了解后期墨家逻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6)理解墨学在汉代之后迅速衰微的原因。理解墨学的历史地位。

 

[6] 子思子

考试内容:

子思的中庸学说。

考试要求:

1)理解《中庸》“诚”的思想。

 

[7] 孟子

考试内容: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论。

考试要求:

1)了解战国时期人性问题争鸣的一般情形。

2)了解孟子的“良知良能”、“四端四心”、“民贵君轻”、“天爵人爵”、“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论述孟子性善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理解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5)论述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8] 庄子

考试内容:

庄子的道论、理想人格论与知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庄子“逍遥”、“道通为一”、“是非两行”、“以明”、“真人”的基本内涵。

2)论述庄子的“道论”。

3)理解庄子的体道工夫“坐忘”与“心斋”。

4)理解《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5)论述庄子的“理想人格论”。

6)辨析庄子是“可知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

 

[9] 惠子与公孙龙子

考试内容:

惠施的十大命题,公孙龙的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名实论。

考试要求:

1)了解惠施“历物十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公孙龙“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名实论”的主要内容与论证思路。

 

[10] 《易传》

考试内容:

《易传》的宇宙论、生命哲学、变易思想、人性论与修养论。

考试要求:

1)了解《易传》的构成、与《易经》的关系。

2)了解“太极”、“八卦”、“乾元”、“坤元”、“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涵义。

3)论述《易传》的宇宙论思想。

4)理解《易传》的生命哲学。

5)理解《易传》“变易”的思想及其启示。

6)论述《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

 

[11] 荀子

考试内容:

荀子的性恶论、礼论、天论、正名学说。

考试要求:

1)了解“化性起伪”、“礼有三本”、“明分使群”、“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制名以指实”等的基本涵义。

2)论述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并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3)理解荀子的“礼论”及其意义。

4)论述荀子的天人观。

5)理解荀子“制名之枢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韩非子

考试内容: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人性论与历史观。

考试要求:

1)了解韩非子“法”、“术”、“势”的基本内涵。

2)论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以及它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3)理解韩非子心性俱恶的思想。

4)理解韩非子变化的历史观及其启示意义。

 

2、汉唐哲学

[1] 汉初的哲学思想

考试内容:

汉初的黄老思想。《淮南子》的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汉初哲学的一般特点。

2)了解汉初黄老道家的渊源与理论实质。

3)理解《淮南子》的道家哲学思想。

 

[2] 董仲舒

考试内容:

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天人感应论、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考试要求:

1)了解董仲舒对“天”的基本观念和“人副天数”说的主要内容。

2)论述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主要内容、论证思路及其政治哲学意义。

3)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尤其是“中民之性”说的方法论意义。

4)理解董仲舒的纲常伦理思想。

 

[3] 谶纬之学

考试内容:

谶纬之学的盛行。

考试要求:

1)了解“谶纬之学”的基本主张。

2)理解“谶纬多应验”现象。

 

[4] 王充

考试内容:

王充的“疾虚妄”之说,对谶纬感应之说的批判,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考试要求:

1)了解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基本涵义。

2)理解王充对谶纬谴告之说的批判。

3)论述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5] 魏晋玄学

考试内容:

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中王弼、嵇康、郭象的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魏晋玄学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情形。

2)理解王弼“得意忘象”认识方法的内容与意义。

3)理解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4)理解郭象的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思想。

 

[6]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考试内容:

隋唐经学发展的一般情形。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儒家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隋唐经学发展的一般情形,《五经正义》、《经典释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理解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3)理解韩愈、李翱的性情论及其区别。

4)论述从荀子、扬雄、韩愈、柳宗元至刘禹锡的自然天论的发展过程。

 

3、宋元明清哲学

[1]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考试内容:

宋明新儒学中的学派互动。

考试要求:

1)了解宋明儒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了解宋明儒学的学派、论域与互动。

 

[2] 张载

考试内容:

张载的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2)论述张载的气本论思想。

3)理解张载区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思想。

4)理解张载“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工夫论。

 

[3] 程颢、程颐(二程)

考试内容:

二程的性理观、仁论以及修养工夫论。

考试要求:

1)了解二程思想中“天理”“性”“仁”“万物一体”“格物致知”“持敬”等概念或命题的基本内涵。

2)论述二程的“天理”观。

3)论述二程思想中的主要差异。

4)理解程颢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

5)理解程颐的“格物致知”理论与“持敬”的修养工夫。

 

[4] 朱熹

考试内容:

朱熹的理气论、心性论、居敬穷理论以及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考试要求:

1)了解朱熹的“太极”“理”“气”“理一分殊”“心”“性”“心统性情”“居敬”“穷理”等概念或命题的基本内涵。

2)论述朱熹的理气论。

3)理解朱熹的“理一分殊”的思想。

4)论述朱熹的心性论思想。

5)理解朱熹的“居敬穷理”理论。

6)理解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5] 陈亮、叶适

考试内容:

陈亮、叶适的事功哲学。

考试要求:

1)了解陈亮、叶适的事功哲学思想及其与理学的关系。

2)理解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

3)理解叶适“因物见理”“义利并立”的事功思想。

 

[6] 陆九渊

考试内容:

陆九渊的本体论与修养工夫论。

考试要求:

1)了解陆九渊的“本心”“心即理”“发明本心”等概念或命题的基本内涵。

2)理解陆九渊的心本论思想。

3)论述陆九渊“发明本心”的修养工夫论。

 

[7] 王守仁

考试内容:

王守仁的心本论、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

考试要求:

1)了解王守仁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基本内涵。

2)理解王守仁的心本论。

3)理解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4)论述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

 

[8] 黄宗羲

考试内容:

黄宗羲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此一时代中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论域及其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2)理解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新贡献。

 

[9] 王夫之

考试内容:

王夫之的宇宙观、知行观、动静观、矛盾观、人性论等。

考试要求:

1)了解王夫之的著述、论域及其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论述王夫之的“气”论及“理气观”“道器观”。

3)理解王夫之的“能所观”与“知行观”。

4)理解王夫之有关“尊生”“主动”的思想。

5)论述王夫之的人性论与理欲观。

 

[10] 颜元、戴震

考试内容:

颜元重“习行”的实学思想,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的思想。

考试要求:

1)理解颜元的“习行”思想。

2)理解戴震对“理”的看法,及其对宋明理学家“理”之神秘性的打破。

3)理解戴震论“欲”“情”“知”的意义。

 

(二)“西方哲学史”部分

1、古希腊罗马哲学

[1] 古希腊哲学的一般情形

考试内容:

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及其基本精神

考试要求:

1)了解古希腊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概况。

2)理解古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与思辨精神。

 

[2]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考试内容: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元素派、原子论者的一般情形。

2)了解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基本内涵。

3)论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与“辩证法思想”。

4)了解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与数本原说。

5)理解克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古希腊神话的批判及对理神论的建构。

6)了解巴门尼德对“真理”与“意见”的区分。

7)理解巴门尼德对“存在(是者)”性质的看法以及“存在(是者)”与“非存在(不是者)”之关系的思想,并理解巴门尼德这种思想对于建构西方形上学思想的基石地位。

8)了解芝诺四个悖论的基本内容。

9)理解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爱恨说与流射说及诸说之间的关系。

10)了解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11)论述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宇宙论上的“原子论”思想和认识论上的“影像说”,及其作为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高峰的地位。

 

[3]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哲学

考试内容:

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智者派“智者”的基本内涵,评价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功过。

2)理解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3)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思想内涵与意义。

4)理解苏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识”的思想。

5)理解苏格拉底式的哲学讨论方法(辩证法)。

6)评价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4] 柏拉图哲学

考试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论、灵魂学说等。

考试要求:

1)了解柏拉图对两个领域的区分。

2)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3)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4)了解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5)评价柏拉图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5] 亚里士多德哲学

考试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灵魂学说、伦理思想等。

考试要求:

1)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

2)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理解亚里士多关于运动之为“潜在的现实化”思想。

4)理解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

5)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思想。

6)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并与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作比较。

7)理解亚里士多德以幸福为最高善的伦理思想。

8)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9)评价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6] 晚期希腊哲学

考试内容:

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主义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理解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宇宙观,并与德谟克利原子论思想的作比较。

2)了解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

3)了解斯多亚派的命运观。

4)理解皮浪的怀疑主义。

 

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1] 教父哲学与奥古斯丁

考试内容:

教父哲学的主要论域与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

考试要求:

1)论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形成基督教哲学。

2)了解教父哲学的理性辩护主义与信仰主义。

3)理解奥古斯丁对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4)了解奥古斯丁的神正论、意志自由说、原罪与恩典以及上帝之城的思想。

 

[2] 经院哲学

考试内容:

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督教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理解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证明过程及其所遭到的批驳。

2)论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3)理解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的传播。

4)述评托马斯·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5)了解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一般论域。

6)理解奥康主义的新唯名论思想及其影响。

7)理解“奥康的剃刀”对普遍本质的反对和对近代科学兴起的积极意义。

 

3、近代西方哲学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考试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的主要论域。

考试要求:

1)论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与对自然的发现。

 

[2] 经验论哲学

考试内容:

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理解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及其哲学精神与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理解作为自然科学精神也即时代精神的理性。

2)了解培根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

3)理解培根的“四假相”说。

4)了解培根的“科学归纳法”。

5)理解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6)了解洛克的白板说、双重经验说、两种观念说、两种性质说以及知识分类说等等。

7)论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及其理论困境。

8)了解休谟关于“印象”与“观念”两类知觉的划分。

9)论休谟怀疑论的种种表现及其对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3] 唯理论哲学

考试内容:

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理解笛卡儿的“普遍怀疑”,并与古代怀疑主义作比较。

2)论作为笛卡儿哲学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思路,及其对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3)了解笛卡儿对“真理标准”的看法。

4)理解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

5)理解斯宾诺莎哲学出发点“神即自然”的思想。

6)了解斯宾诺莎哲学的三个最基本概念:实体、属性与样式。

7)理解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前定和谐说。

8)了解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9)了解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4]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考试内容:

启蒙运动、启蒙哲学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启蒙”的内涵和“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2)了解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

3)理解伏尔泰的理神论思想和自由学说。

4)了解卢梭将自然和文明对立起来的思想。

5)理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其人性论基础。

6)理解卢梭对后世的影响。

 

[5] 德国古典哲学

考试内容:

主要理解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考试要求:

1)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般特征。

2)了解康德“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3)了解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

4)理解康德哲学中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知性的“范畴”、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以及“道德律”、“自由”、“至善”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论证思路,以及康德三大批判的主要内容。

5)理解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6)论述康德哲学关于人的认识分感性、知性、理性三层次说。

7)理解黑格尔对他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批判以及他所建构的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8)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大纲,论述由存在论、本质论与概念论构成的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

9)理解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三层次,即精神取得自由所经历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

10)理解和评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起源和萌芽”这一看法。

11)理解康德和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参考书目

郭齐勇 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考试科目代码:[704]  考试科目名称:政治学基础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约占50%,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约占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

简答题: 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政治观念。

2、理解政治的过程、理论、价值、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政治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 政治的性质

(一)  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涵义:

各类政治观:道德论、君权神授说、治国说、权力说、分配说、政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定义

 2、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和博弈论(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政治博弈的要素、规则、类型

 3、政治的地位或作用

(二)  政治学

1、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2、政治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四阶段:古典主义政治学;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及特点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 三)政治学的范围

(四)政治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变迁理论

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二、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权力与权利

1、政治权力的概念

韦伯的权力观、政治权力的概念和主要因素、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2、政治权力的类型

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

3、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基础的概念及具体内容(武力、财富、技能、动机、知识、制度基础)

4、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合法性、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权力如何转化为权威

5、权利

公民的身份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法治与民主。

1、法律制度。

2、法治。

3、民主。

 

三、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的概念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概念

关于政治文化含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凯泽罗夫、部分中国国内学者

2、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评价性成分

3、政治文化的类型

统治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

4、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概念、作用、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等

5、政治文化的四大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二)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的“双运动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2、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场合、社会政治组织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1)意识形态的概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曼海姆:“特殊”意识形态与“全面”的意识形态(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韦伯的信仰体系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意识形态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

2、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

3、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四、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的含义

(一)国家

1、国家理论

国家的起源、社会契约论

2)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

3)民族国家的建构

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定义)、民族国家的要素、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4)国家的目的(职能)

国家的基本目的、国家目的的矛盾性(诺斯悖论)、国家能力及其构成

2、现代国家建设

1)现代国家的含义

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

3)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 

4)现代国家构建的危机

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

3、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1)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亚里士多德国家类型的分类法、韦伯国家类型的类型学

2)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马克思主义)

封建制、中西封建制比较、资产阶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3)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吉登斯: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

4)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集权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及其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威权主义国家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分权主义国家(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特征)

5)国家形态

失败国家、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家

(二)政府

1、政府体制理论 

1)政体论

2)政体类型

君主制、共和制 

2、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1)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

总统制的中央政府、内阁制的中央政府、混合型的中央政府、中国的中央政府

行政机关

官僚制理论、官员行为理论、行政机构的作用

3)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议会主权、立法机关的结构、立法机关的职权、中国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国的司法制度)

4)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单一制国家、联邦制国家

(三)政党

1、政党理论

1)政党的概念

2)政党的类型

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按照集权程度来划分、按照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按照团结性来划分

政党的作用

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功能、精英的形成和遴选

4)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2、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含义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党型、中国的政党制度

(四)政治社会

1、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2)利益集团的分类

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2、新型社会组织

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参政议政、政府助手

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3、新闻媒体

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传播信息、影响舆论、设置议程、政治社会化、监督政府、

(五)政治人

1、政治人与公民

1)政治人的含义

2)公民

政治家

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政治家的类型

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

五、政治行为

(一)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理论

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

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2)政治统治的本质

2、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1)政治秩序的确立

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过程

3)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1)政治统治的类型

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以阶级为统治基础的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统治与管理

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的原则

参与原则、透明原则、责任原则、回应原则、协作原则、合法性原则

公共治理的模式

市场化治理

弹性化治理

多中心治理

公民治理

公共治理的实践

国家治理

城市治理

跨地区治理

经济合作区域联盟、大都市区

公共资源治理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定义

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

投票、选举、主动接触、政治结社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政治制度

政治平等和自由、政党制度

政治心理

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六、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理论

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英国式道路、德国式道路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政治革命的含义

革命的含义与革命的类型、政治革命的条件、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改革

改革的含义、改革的战略

现代化问题

腐败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现代性与风险社会

政治民主

政治民主理论

民主的含义

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多元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

政治民主得到相关变量

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社会自治和民主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转型中的民主政治

人权

人权的含义

人权概念的演化

人权的概念和性质

两种人权观

人权的实现条件

人权的基本类型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生存权和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参与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和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受教育权

民族权利

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

 

三、主要参考书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四、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考试科目代码:[804]  考试科目名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45分,共9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结构和当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运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现象和问题。

考试内容:

(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

1. 政治制度的概念、内容、功能

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含义、框架和结构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渊源、发展阶段、总体特征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性质、功能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性质和主要原则

3. 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议事方式和程序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与职权

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其行使

6.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7.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三)选举制度

1.选举制度的内涵、地位、功能

2.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3.选举程序及有关制度规定

(四)国家行政制度

1.国家行政制度的内涵

2.当代中国的行政组织体制和行政领导体制

3.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机构设置及机构改革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组成、职权、机构设置

5.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6.当代中国的府际关系

(五)司法制度

1.宪法的性质、功能及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审判机关的组织机构和职权

3.检察机关的组织机构和职权

4.当代中国的司法程序和原则

(六)政党制度

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

3.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4.多党合作制度

5.政治协商制度

 

三、主要参考书

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考试科目代码:[707]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学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所占分值为:

社会运行概述部分(包括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30分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部分(包括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约40分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部分(包括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约50分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部分(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约30分

(四)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每题15-20分,共70分

论述题:2小题,每题40分,共8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社会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考试内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产生及学科性质:历史时代根据;现实社会根据;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2)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社会运行研究方法的内容;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3)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与社会:社会学的社会功能;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自觉”中的中国社会学。

 2.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转变与老龄化;人口健康。

2)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及其社会功能;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3)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与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3.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1)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社会的特点;社会的功能。

2)社会运行:什么是社会运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3)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4.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文化的含义及特征: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特征。

2)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3)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

   4)文化的功能: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

5.社会化与个体化

1)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2)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3)人的个体化:个体化的意涵;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个体化的机制。

6.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维度和类型: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社会互动的维度;社会互动的类型。

2)社会互动的过程变迁: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4)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7.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1)社会网络:什么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类型;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网络分析。

2)社会群体: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类型;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其作用过程;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其管理。

3)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功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8.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1)研究概述:研究对象与意义;研究的独特角度。

2)婚姻家庭社会学:定义;婚姻与家庭的结构与关系研究;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3)性社会学:性的概念;性的社会因素;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4)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性别概念的重构;性别的社会定轨;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9.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组织的研究变项,社会组织的分类。

2)社会组织的目标: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组织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3社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的内容;新时代背景下组织结构的特点及任务。

4)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社会组织管理。

10.社区

1)社区概述:什么是社区;社区的类型;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概述;农村社区的变化;乡村振兴与农村社区建设。

3)城市社区:城市社区的概述;城市社区的分类;城中村;城市社区建设。

11.社会制度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含义;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社会制度的层次;社会制度的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

3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动力。

    1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概述:社会不平等;社会地位;社会分层的作用

2)社会分层的理论传统:层级的理论传统;阶级的理论传统;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

3)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迁:改革前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

4)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概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代价流动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变迁。

5)地位获得研究: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及其修正;结构主义视角;社会关系网视角。

13.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类型;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社会协调发展。

2)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3)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4)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迟发展效果;“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支配和作用;

5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

14.城市化    

1)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生产。

3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城市性;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4)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规划。

 15.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1)集体行为的概念与分类:什么是集体行为;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聚众;群众。

2)集体行为理论: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斯梅尔塞的“值累计理论”。

3)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的概念;社会运动的分类;现代化与社会运动

4)社会运动的形成与演变:社会运动研究的两大基本传统;当代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社会运动的后果及影响

16.社会问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的类型。

3)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社会整合理论;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价值冲突理论。    

4)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当代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

    17.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概述: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分类;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2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社会控制的度。

3)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社会越轨的控制。

18.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类型;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2)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社会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时期。

3)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的执行;社会政策的评估;社会政策的调整。

4)中国社会政策的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新时代对社会政策创新发展提出新要求。

19.社会建设

1)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

2)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三、主要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考试科目代码:[ 814 ]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考试形式与考试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社会研究基础部分,约70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部分,约60

资料分析与表达部分,约20

(四)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应用题:3小题,其中两题各20分,另一题为50分,共9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建立研究假设,进行变量操作化,设计调查问卷。

(二)考试内容

1.社会研究基础

1)导论: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研究的过程。

2)理论与研究:理论及其层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3)选题与文献回顾:研究问题及其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文献回顾。

    4)研究设计:研究目的;研究性质;研究方式;分析单位;时间维度;研究计划书。

    5)测量与操作化: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概念的操作化;量表;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6)抽样:抽样的意义与作用;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概率抽样方法、户内抽样与PPS抽样;非概率抽样方法;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2.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1)实验研究:实验的概念与逻辑;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基本实验设计;影响实验正确的因素。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问卷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3)文献研究:文献与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的特点。

   4)实地研究:实地研究及其类型;实地研究的过程;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3.资料分析与表达

   1)定量资料分析:资料的整理与录入;单变量统计分析;双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

   2)定性资料分析:定性资料及其形式;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定性资料的整理;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3)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类型与撰写步骤;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三、主要参考书

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考试科目代码:  331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100

社会学基础知识                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社会工作原理

考试目标:

1. 具备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2. 较好地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3. 具备较强的分析社会工作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原理部分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及社会学基础知识两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4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1社会福利思想

2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2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3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1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2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

3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

4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5老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五、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六、社会工作教育

1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

2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

3社会工作本土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功能

二、社会

1社会及其构成

2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三、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

2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

3社会角色

四、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社会互动的理论

五、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

3社会群体的变迁

六、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类型

2社会组织的结构

3社会组织管理

七、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社会制度的功能

八、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与功能

2社会分层理论

3社会流动

九、社区

1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2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3城市化

十、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类型

2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

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十一、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涵义及特点

2社会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3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十二、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2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3社会控制体系

 

考试科目代码:  437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实务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工作方法                   100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社会工作实务

考试目标:

1.具备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2.较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

3.具备较强的分析社会工作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部分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了解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范围,了解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了解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的内容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

3.个案工作的原则和技巧

4.个案管理

二、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小组工作的理论和主要模式

3.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4.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三、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3.社区工作的技巧

4.我国的社区工作

四、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2.社会行政的内容

3.社会服务评估

五、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2.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

3.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我国的主要社会政策

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1.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2.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

二、测量

1.测量的水平

2.概念的操作化

3.信度与效度

三、抽样

1.概率抽样

2.非概率抽样

四、定量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五、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2.访谈法

3.焦点小组

4.观察法

六、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分析

1.描述频数分布

2.分布趋势

3.列联表

七、撰写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2.研究报告的写作

 

考试科目代码:[950]               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基本原理部分 20%       

(二)课程与课程改革部分  20%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部分40%

(四)学习与评价部分20%

 

4)题型结构

a: 简答题,×小题,每小题×分,共×

b: 论述题,×小题,每小题×分,共×

c: 案例分析题,×小题,每小题×分,共×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并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2、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的任务、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3、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的基本理论运用于新的教学情境与教育实践,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论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 德育的历史论;德育的内容论;德育特点论;德育途径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导向性功能、规范性功能和个性化功能。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教师与学生;教育与教学;传授与接受;内化与外化;社会化与个性化;教学生活化。

   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论

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等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课程新的培养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标准的涵义、特点、制定过程及构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性质与基本概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实施建议。)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目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论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2)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律

知行统一规律;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时代特征。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方针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原则

    方向性原则;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师生民主合作原则;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创新性原则;

以鼓励为主的原则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情感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的含义;多媒体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准备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课;教案的编写;教案。      

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最优化的含义;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标准;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说课。说课的含义;说课的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艺术论

    1)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教学艺术的功能;教学艺术风格。   

2)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艺术

     备课的艺术;组织教学的艺术;导人的艺术;讲课的艺术;教学启发的艺术;讲概念的艺术;提问的艺术;举例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激励的艺术;节奏调节的艺术;幽默的艺术;结尾的艺术;考试命题的艺术。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法论

      学习指导的概念;加强学习指导的意义;学习的类型;指导学生学习的形式。建立新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学生勤奋学习的品质和习惯;养成学生以学为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调整好竞争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的策略:注意力分配的策略;记忆的策略;融会贯通的联系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调控策略。

    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论

    教学评价概述: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对象;教学评价的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评价方法

    听课:听课的目的;听课的准备;听课的要点;听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评课:评课的原则;评课的标准

    考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复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试命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试分析。

    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论

    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健康的身心;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

9、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论。

    三、主要参考书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主编:刘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月版。

 





  

==========分割线==========

2025湖南师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号: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